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一 缘起
一份传真开启的寻找之旅。中国的卡帕、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
二 方大曾是谁
方澄敏(文章、录音)对哥哥的描述——
阳光少年与七块大洋的相机。17岁发起少年摄影社团,号召大家做“做少年摄影界的先进队”。
作品《寒夜》《北郊之大钟寺》等参加影展,摄影家荫铁阁评价说:“方德曾之《寒夜》亦具西风,所取色调,尤能增其冷静”。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方大曾考入北平中法大学经济系读书,这时他的反帝爱国觉悟日益提高,抵抗日寇入侵的意志更强烈了。他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中去,同时用摄影来纪录爱国行动,他加入中共地下党的两个外围组织——“反帝大联盟”和“少年先锋队”,根据组织需要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实际锻炼,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创作能力。1932年,他任北平少年队的机关报《少年先锋》周刊编辑,他的战友方殷回忆说:“小方是一个英俊的青年,人品纯正,热情,精力充沛。在我的印象里,他好像总是在走路,奔忙,不知疲倦”。
三 家国情怀
1935年,小方大学毕业后曾应聘到北平青年会当干事,后被派往天津市基督教青年会工作。不久,中共地下党员组建的“中外新闻学社”在津成立,小方开始担任该社摄影记者。至此,他的活动区域不局限于平津一带,还遍及冀、晋、察、绥等地,1936年和1937年,是他采访报道最出色,摄影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把写通信报告和拍新闻照片有机地联系起来,把艺术摄影和报道摄影同意地协调起来,到现实生活中,到火热斗争中去,力求新颖、生动,明快,是小方辛勤采访、写作、拍照的特色。这期间上海《生活星期刊》及《世界知识》聘请他任特约记者,他写的通讯和拍摄的照片,为各报刊竞相采用。
小方的作品展现了时代风貌,富有战斗气息,为国内外舆论界所看重,被国内报刊及美国的《时代》,英国的《伦敦图画新闻》等刊载。小方的摄影报道主题鲜明,取材多样,突出表现在下列三方面:
一是关怀劳动人疾苦,热忱为工农兵写照。如在《生活星期刊》1卷19期刊出的《黄河上的船夫——中国劳工的一个模型》组照,在天津《玫瑰画报》74期发表的《缝穷者》组照等,均为这一类型。小方在旅行通讯中还谈到在绥东为农牧民及士兵拍照的实际体会,他说在集宁“当记者驱向牧群去照相时,他们都很快乐,总叫我替他们自己与牲畜拍一影。对于照相的观念,绥远农民比河北省的来得开通,不信的话,你要是再河北省的乡间,去冒失地摄取农民生活,他一定会骂跑你,并且怪你会把他的‘运气’照去呢!”到战地红格尔图去,“经过一个小村庄,有四零一团的步兵驻守着,弟兄们正在附近作工事。记者趋前说明来意,并给他们摄影,大家都欢乐极了。”
二是揭露敌人侵略意图,报道民众处境危急。如在《申报》周刊2卷刊出的《天津海河浮尸之谜》、《毒祸》组照,在《良友》画报128期刊出的《私货滚滚来》,《如此丰台》组照,在《生活星期刊》1卷19号上发表的《冀东伪自治区写真》组照,在上海《国民》周刊第3期发表的《敌人威胁下的天津》组照等等,均是引人注目的纪实摄影报道。
三是反映察绥形势险恶,表现军民奋起抗击。如在《美术生活》画报35、36、38期刊出的《绥东前线》,《集宁防空演习》,《绥远阅兵及公祭抗战阵亡将士》组照,在《申报》周刊2卷4期、20期刊出的《战氛笼罩下之兴和》,《雄视察北的大碉堡》,《张家口之现状》三组照片,在《良友》画报124期刊出的《战事沉寂中绥边所见》,以及在《生活星期刊》发表的《平绥路沿线》等组照,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
小方在积极从事报道摄影工作时,仍不放松艺术摄影创作实践,还抓紧时机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和参与联合摄影艺术展览会。1936年10月,方大曾和许智方联合,两人自行挑选佳作各三四十幅,在天津东马路青年会举行个人摄影艺术联展。小方的作品构思新颖,风格独具,寓意深长,扣人心弦,秋尘曾撰文评论方大曾的作品“多取材大众生活,热烈情绪,跃然纸上,而技术则无所轩轾,具臻上乘。”
1937年6月24-30日,在北平东城青年会二楼,举办了《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参加这届影展的有我国南、北方的著名摄影家郎静山、叶浅予、刘旭沧、张印泉,蒋汉澄、魏守忠等26人,共展出作品178幅。而小方也是这一联展的热心参加者,他挑选了新作15幅参加展览,其中,《联合战线》是他的代表作,被选印在《北平第一届摄影联合展览会特刊》的显著位置上,这幅作品取材现实生活,画面简洁鲜明生动,构图用光恰到好处,它告诉人们坚持团结联合行动,组成强有力的同一阵线,才能同舟共济,战胜惊涛骇浪,争取最后胜利。
四 “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10早晨,方大曾背起照相机,通过丰台岔道日军哨卡的盘查,奔赴宛平城,长辛店战地,最先报道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件”的真相,写了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摄取了“保卫卢沟桥之我二十九军战士”的英姿,及“日寇炮轰卢沟桥”等照片。接着,以《我们为自卫而抗战》,《日军炮火下之宛平》,《抗战图存》、《为国捐躯》、《民众慰劳》,《卢沟桥事件发生后之北平》、《被日军占领前的天津》,《敌机轰炸我保定车站》等为题发表摄影报道,被国内外各大报刊广泛采用。小方当时所拍的一些重要照片,有些来不及制版付印,就在战区炮火中毁之一炬。如上海《良友》画报曾告读者说:“自130期出版至今,当中相隔三月有半,当131期印刷中,适值八•一三事变,本志印厂在敌军作战根据地的杨树浦,已印就的篇幅与许多稿件来不及迁出,都牺牲在战区里”。“这其中有不少珍贵的材料”,“如方大曾先生所摄的华北抗战与我国北方的重工业等等,均未经他处发表,未能与读者相见,至深惋惜。”
1937年7月下旬,上海《新闻报》记者陆诒去卢沟桥前线采访,在战地还和中外新闻学社的摄影记者小方配合采访,“相互交流情况”。陆诒追忆说:7月27日晚,“得到我军全线应战的消息”,28日上午就同小方一起出发,登平汉路客车北上,“车低良乡,小方即和我匆匆告别,跳上铁路线上的铁甲车,要驰赴前线,摄取我军反攻的镜头”。
1937年8月中旬,在范长江的举荐下,方大曾成为上海《大公报》战地特派员,负责平汉线的工作。随着平汉北段战局的变化,小方的采访向西移,转到正太路和同浦路沿线去了,这时他单独流动遇到了困难危险,行踪不定,9月18日,他自河北蠡县寄出写于保定的《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音讯中断,报社及亲友们都不知道他在那里,从此失踪。经过多方收集知晓,画报最后刊出小方的三组摄影报道是:《失恃的天险•南口》、《已沦敌手之天津市》、《敌故意摧残我文化机关——南开大学已成灰烬》(分载于《良友战事画刊》第6期、第7期上)。报纸最后发表小方的三篇战地通讯是:《从娘子关出雁门关》、《血战居庸关》、《平汉北段的变化》(载1937年9月17日、25日、30日上海《大公报》)。
据周勉之、方仲伯等人回忆:“原中外新闻学社社员方大曾,当时在同蒲路沿线活动,就担任了全民社的战地摄影记者。他拍了不少战地照片,所以全民社在武汉时,除发文字稿外,还发了照片稿,不幸的是,不久即和方失去联系,以后再也听不到关于他的情况,最有可能是在抗战前线牺牲了。”
《血战居庸关》中,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道:“三昼夜得不到水喝,马鞍山上,第四连全体只剩下一个弟兄,但是他还沉着地把守阵地而不稍退。”“一些临时工事亦被炮火轰平,居庸关从今以后再也不会看到它的模样了,有的只是由我们忠勇的抗日将士的血肉所筑成的一座新的关口。”而方大曾本人,又何尝不是以自己的忠勇和血肉,筑成了文化抗战的新长城呢?
“我为什么要离战场那么近?因为我们可爱可敬的将士,他们奋勇杀敌和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可歌可泣。”(方大曾)
五 没有尽头的等待
一张寄自战地的照片。
母亲的遗嘱。
妹妹的守望。
底片的归宿。
六 我们的工作
十五年,一部纪录片、一本书、一个座谈会、一个纪念室。
由寻找到追随的启示,正能量。敢担当。没有家国情怀成不了大记者,没有职业精神挖不到真新闻。
寻找方大曾依然在路上。
开放的书,过去是我们,将来是咱们,共同完成他的未知部分。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
2015年8年21日,上海,方大曾的家国情怀特别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