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感悟知识与智慧

 

CCTV.com  2010年10月22日 13:1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贵州大学新闻网  
[内容速览]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某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出来,高僧听完了他所诉说的苦恼后,静静地想了一会,然后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学子听后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那位高僧笑道:“这两者当然有所不同了,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在世界了解得越广,了解得越深,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学得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在世界了解得越多和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股来自于内在的智性和力量,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学子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问道:“大师的话我还是不明白,请您讲得更简单一点好吗?”高僧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两个人要上山去打柴,一个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记磨砍柴刀,只好钝刀劈柴。另一个人则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在家磨快刀后才上山,你说这两个人谁打的柴更多呢?”学子听后恍然大悟,对高僧说:“大师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只顾砍柴忘记磨刀的人吧!”那位高僧笑而不答。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认为学习知识和学习智慧是同一回事,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知识和智慧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一个有广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同样一个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有很广博的知识。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说,现代中学生从知识拥有量上来说远远超过了孔子、牛顿,但是你能就此说他们的智慧比孔子、牛顿还高吗?显然不能。那为什么孔子、牛顿的知识拥有量不如现代中学生而我们却认为他们具有很高的智慧呢?这是因为评价一个人智慧高低的标准不是看他的知识拥有量,而要看他的思维能力如何,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要看他的脑力的强弱,脑力强的人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脑力弱的人也许可能在知识的积累量上远远超过脑力强的人,但是在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方面则远远落后于脑力强的人。

  对人来说,拥有知识与智慧都非常重要,但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分别。“知识”强调了人所知道的,所拥有的学问。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求知识、探学问,人们从社会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不断地分析、研究、讨论、归纳,产生了各个不同范畴的理论知识,人类社会也在知识的增长与社会的发展中建立了教育制度。可以说,一个人从婴儿开始,都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人穷尽一生,也有学不完的知识。所以俗语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好”。

  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所以人仅仅有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地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所以智慧包含了知识和聪明,它是头脑的智能,是洞察人生和实践道德的才能,是丰盈生命提升品味所需要的,成功的人生在于不断地把拥有的知识,智慧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犹太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在犹太人看来,一个人有智慧,不仅仅是个知识分子,而在于这人明事理,有忍耐,勤劳,可靠,自律,谦逊,有德性,才是一个智慧的人。所以,比起知识来,犹太人更重视智慧。这种观念,源自圣经,圣经教导我们要“侧耳听智慧,专心求聪明。”

  简而言之,知识是属于别人的,不属于自己,因为知识是别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人类社会正确的规律和认识,你只不过是拿来放到自己的大脑——这个U盘和存储器中而已。而智慧不一样,智慧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因为智慧是你自己对规律的一种探索。智慧体现在一种知识的运用能力,一种思维能力,一种创造性的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杂乱无章的,智慧是对知识的整合。知识是记忆和背诵的,智慧是思考和感悟出来的。

  分解两个字:思和悟。思考的“思”上面是个田子,相当于我们的大脑,下面是一个心,它告诉我们,思考一定要大脑跟心灵相结合,才能总结出智慧;感悟的“悟”左边是一颗心,右边的上面是一个五,下面是一个我们吃饭说话的口/嘴巴,它告诉我们,悟就是要我们每天用吃饭说话的嘴巴问我们的心五次! 所以知识动大脑即可,而智慧则必须用我们的心灵去思考和感悟!

责编:孙雁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