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从2007年开始农家书屋建设,当前全县建成具有一定规模、运行比较规范的农家书屋11家。这些农家书屋平均每家藏书1500册,报刊杂志10种以上,书屋面积35平方米,条件好的还配备了电脑、上网设备等。运行这几年来,虽说大家的阅读条件改观了不少,但同时也遭遇了种种难以破解的问题。
农家书屋好处多
在大安镇江林村,村主任龚秀琴从地里干完农活回家,顾不上吃晚饭就要接待来看书、借书的人。村里的“农家书屋”就设在村委会办公室里,这成了村里和她一样“爱看书”的人的聚集地。“我爱看书,但以前看书是件难事,书的价格太贵,买不起啊。”龚秀琴说。
和龚秀琴一样,宁强许多农民面临读书难问题。宁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不到3500元,除了教育支出之外,人均文化支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多数农户还不具备花钱买书读的条件。
2007年4月,宁强县第一家农家书屋——大安镇江林村农家书屋建成,这也是省新闻出版局规划建设的汉中市首家农家书屋,市新闻出版局捐赠了1500册价值3万余元的图书,有农业实用技术、医学保健、法律法规、青少年教育等多种类型。
据了解,仅2007年,宁强县就投入5万元专项经费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大安镇还利用春节期间在外成功人士返乡之际,举办座谈会,鼓励他们为家乡农家书屋捐款捐书奉献爱心;汉源镇采取结合新农村建设,组织单位扶持;结合文化阵地建设,实行对口援建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家书屋建设。
2008年5·12地震后,为了及时为宁强灾区人民筹集书籍,对口援建宁强的天津市新闻出版系统各单位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捐赠书目及相关物品的确定,捐赠图书期刊的征集、清点和配送等工作。10家农家书屋共配备各类图书13000册,每个农家书屋配置1600余册图书、期刊,其中津版图书1100册、外版图书近384册、期刊186册。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增加多媒体和互联网功能,每个书屋配备了一台电脑,村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信息。
宁强县农家书屋工程已经开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家书屋建成后,农村党员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组织生活更加频繁,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农家书屋逐渐成为开拓农民视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农家书屋建成后,村民见面的机会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相信科学的人多了,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学习科学致富的人多了,抹牌赌博的人少了。每年寒暑假期间,农家书屋成为孩子们的主要去处。每年春节期间,到农家书屋读书成了返乡回家青年的首选。
目前,宁强县已有近二分之一的乡镇享受到了“农家书屋”这一惠民政策,也力争在未来两年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农家书屋之“难”
李玉芬是宁强县大安镇江林村一位退休教师,闲来无事,他经常去农家书屋翻看书刊,一看就是多半天。“经过灾后重建,灾区的农家书屋建得漂漂亮亮。但农民却很难高兴得起来,有时想借书,不是农家书屋‘铁将军’把门,就是借不到想要的书。”
从2007年建起的第一家农家书屋开始,现状就不太乐观:图书陈旧老化,鲜有新书补充;由于存放图书的设施简陋,农村气候潮湿,图书有发霉情况;没有专职管理员,图书管理比较混乱,不时出现丢书、图书损坏情况。
“今后应选那些适合老百姓‘口味’的图书。”李玉芬老师提出了解决办法。
“地震后宁强县虽说接受社会捐赠图书2万多册,但这只是解决了燃眉之急,灾后重建完全结束后,我们能够接收的书籍肯定会减少。”汉源镇亢家洞村支部书记赵建国说。
对于社会捐赠的不同书籍,宁强县经常组织不同乡镇进行书籍交流,比如,汉源镇和高寨子镇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的图书各有优势,两地在资源上就形成了互补。
“但要解决农家书屋后续管理的机制问题,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专项经费支持”,赵建国说,“农家书屋不能搞一次性投入,必须常办常新。”
而在农家书屋管理上,由于绝大多数村集体经费紧张没有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管理员都由村干部义务兼任。苍社沟村冯娟去年开始管理农家书屋,但因其是村上的文书,村上没发一分钱补贴。冯娟说,虽然很愿意做这项工作,但长年累月的无偿做事,热情肯定会逐渐减弱。
冯娟介绍,现在村民还是很喜欢来,但由于书的种类很少,村民很难选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图书。
对于图书的更新换代,冯娟也很头痛,她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对缺书进行登记。今年以来,苍社沟村农家书屋没有增加一本图书,而由于苍社乡地处偏远,当天报纸也要等三四天才送到,“建立图书更新渠道迫在眉睫”。
高寨子镇肖家坝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陈万明深有同感,书屋自2008年10月建起来以后,再也没有增加一本新书。“刚建起时,来借书的人很多,但到后来,人越来越少了。”陈万明说,现在只有缩短书屋开放时间,在周末对外开放,平时借书需电话联系。
宁强宣传文化中心一位负责人说,宁强农家书屋骨架算是建立起来了,但这一切都还只是摸着石头过河,要想农家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不光要解决管理员的待遇,还要及时进行图书的更新换代,只有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农家书屋才能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农民。 (本报记者 陈圣强 通讯员 李长波)
责编:孙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