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血荒不是一天“荒”成的

 

CCTV.com  2010年11月02日 15: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京报  

  记者手记

  在昆明采访血荒稿件时,血站和医院工作人员见到记者都会说这句话,“多亏了你们宣传啊,要多宣传宣传,让更多的人来救急。”我会回一句,“这是应该的。我们更希望能根除血荒。如果哪天全国不再缺血,不再需要媒体这种应急式的报道,大家会更高兴。”

  血荒能否根除?如何根除?采访中发现了几个悖论。

  血站工作人员几乎一致认为,“是国民素质不高,精神文明建设还需加强。”需要一个“固定、自愿、足够”的献血人群才能避免血荒的出现。姑且看作国民素质不高导致献血者少。素质提高需要时间,那么素质没提高前,就无法解决血荒甚至是改善?把献血者少的原因,归咎到国民素质上,有推脱之嫌。

  有的血站工作人员把学生搬离市区甚至是天气不好,当做血荒的原因,更站不住脚。昆明市2003年开始就说要将大学生搬到离市区20多公里的呈贡大学城去。7年过去了,搬了11万人,占昆明市大学生总数约三分之一。按照血站工作人员的说法,大学生占总献血量的30%。这一搬就搬走了献血量的10%。我问,“难道这是造成10年一遇血荒的原因?”天气、大学生和农民工的迁徙、城中村的改造,这些情况每年都有,是否每年都要遭遇十年一遇的血荒?问工作人员,她答不上来,我也答不上来。

  真正的原因,隐藏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普遍使用的献血屋,昆明竟然一间都没有。工作人员人称“已经申请了三年了,还没批。”竟然还有公务员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称,“不知道昆明正在闹血荒。”更多的人不相信血站和医院,血液使用成本不透明和一些浪费血液的丑闻,使得相关部门公信力丧失。

  采血力、宣传力、公信力三者缺失,作为十年一遇血荒的原因更令人可信。

  日本做出了一种尝试,在1964年作出了《关于推动无偿献血的决定》,把能发动的部门和能利用的一切宣传工具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各市、区、镇、村以及保健所设立了协议会,以法律形式规定官员必须带头无偿献血,各级官员每年献血一次,超过年龄或因病不能献血的,要到血液中心当一天负责人或组织一次献血活动。同时,规定每年7月为献血活动月,在中小学开设献血知识课,并组织学生到血液中心参观。到了1973年,日本的无偿献血即完全保证了全部临床医疗用血。

  另一些国家,献血更多是民间力量在推动。西班牙的小城卡斯塔利则做出另一种尝试,该市的献血比例全国最高。居民们认识到医疗用血的需要及献血这一崇高行为的意义,为献血者的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义务建立了永久纪念碑。该碑高约3米,碑的正面刻着“你将因他们的崇高行为而认识他们”。

  血荒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日积月累之后的集中爆发。政府与公民都应正视问题,不推脱,不应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陈宁一(新京报深度报道记者,10月28日刊发《昆明血荒背后》)

责编:周鹏

1/1

  相关链接: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