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这口号是谁最早提出来的?我们查词典、搜网络,结论是一致的,那就是英国人法兰西斯·培根。但是,其实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并不是培根,而是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王充。
说到王充,自然就会想到他的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发展顶峰”的《论衡》。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提出了“知为力”,即“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比培根整整早了1500多年。王充认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他说:“萧何以知为力”,意思是说萧何就是因为有知识,才能有力量助刘邦夺取天下,在列侯分封中排名第一。他认为“人生莫不有力”,但“力”可分为“筋骨之力”和“仁义之力”。筋骨之力即体力,诸如壮士举重拔坚之力,农夫垦草殖谷之力,士卒勇猛攻战之力,工匠构架斫削之力之类。仁义之力即脑力,诸如儒家博达疏通之力,佐史治书定簿之力,贤儒论道议政之力之类。
王充不但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命题,还明确地把“力”分为体力和知力。他还主张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他说:“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体力与脑力相结合,是把“力”变为“功”的唯一途径。为了说明知识的力量,他分析了汉初开国大臣萧何、樊哙、郦食其三人的不同作用,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知为力)的道理,得出的结论是:“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脑力比体力更为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如此重要,那么知识从哪里来呢?王充说,知识通过学习而来。他说:“学之乃知”、“知物由学”,“虽圣贤不能生知”。所以他主张勤奋学习,“好道乐学”、“好学勤力,博闻强识”,才能成为“鸿儒”。
责编:孙雁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