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3日 09:1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2009年7月17日,“多背一公斤”公益游走进张家界慈利县金岩乡乐元小学
过半受访者从事过将公益和休闲结合在一起的活动
今年9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国民休闲方式调查”。样本的东、中、西部分布为:34.3%、32.9%、32.8%。采用统计学误差估计公式进行估算,本次调查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上,可将估计误差控制在3.2%。
9成受访者愿意“公益休闲”
调查结果显示,过半受访者从事过将“公益”和“休闲”结合在一起的活动,比如在户外活动或旅游中自带垃圾袋,顺便收集沿途的废弃物,照料在路边受伤的小动物,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或者在周末的时候做义工,以志愿者的形式从事休闲活动,等等。这种新的兼具“休闲性”和“公益性”的休闲方式引人关注。表示愿意从事此类公益休闲活动的受访者,达到九成。
调查发现,人们对休闲的理解日趋多维和丰富。绝大多数人把休闲认为是“闲暇时间主动让身心愉悦的一种行为和状态”,这个比例占到九成以上,只把休闲等同于“休息”或“玩”的很少。
环保、捐助、慈善、扶贫、爱动物、爱植物……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开始在闲暇时间通过做公益活动,从而使自己获得一种身心愉悦的感受。这个比例达到了受访者总数的57.6%。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大二学生郑馨竺就不止一次参加过这类活动。今年4月,她参加了一次由中国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组织的在北京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捡垃圾的活动。“在玩中学,在玩中做公益。”早上抵达森林公园,先听林场的工作人员讲解山上的植物知识,然后一队人马沿着沙石路,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捡拾路上的垃圾。
“没觉得累,公园的环境特别美。”郑馨竺沿着一个直立起来的木梯,爬上了一座小山,看见长城就在不远处,“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做完一天志愿者,跟上一天网回来,晚上躺在床上的感觉很不一样。”郑馨竺说,上大学以来,她一直都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大学生活,做了志愿者之后,她体会到了行动接近目标的喜悦。“我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在图书馆找喜欢的书看,参加志愿者活动,增加阅历,生活多姿多彩。”
公益+休闲世界流行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公益休闲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玩意儿。中国知名休闲学研究者马惠娣发现,以志愿者的形式进行休闲消费,自19世纪中末期以来就在西方国家很流行。“志愿者活动是美国人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在欧美,很多人热衷于公益旅游,去享受旅游和公益的双重快乐,比如到非洲做幼狮保护工作,到雨林保护树木,到印度当社区义工,到越南照顾老人、收集战后遗雷资料等等,更刺激的是到大海上追踪滥捕滥杀的渔船。
在国内,公益旅游还没有兴盛起来,不过先行者民间组织“多背一公斤”早在6年前就开始向大众倡导一种“随心公益”的理念了。这个助学公益旅游组织的发起人安猪说,公益其实很快乐、很简单,不过是旅游时,顺便给孩子们背上几本书,并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助学不一定非要苦大仇深,公益旅游应该是快乐的。”
本次调查显示,九成人表示愿意做公益休闲活动。而公益休闲活动的五大魅力,受访者认为是:让人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人学会感恩,并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有意思,有意义;获得某种人生经验和体验;给人以一种看世界的新角度。
补给性和成长感
“打牌、KTV等现代人热衷的娱乐活动,耗神耗力,是消耗性的休闲方式,而不是补给性的。”对“自然之友”的志愿者黄海琼来说,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闭上眼睛,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风,闻到花香,或者在林间空地上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感觉得到了真正的休息和补给。”
做环境教育志愿者对黄海琼有很大改变。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决心改变。“过去,总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太小,但现在觉得小事情也是有价值的。哪怕你改变不了别人,自己改变了,对这个世界也是有用的。”
对于在三味书屋做志愿者的石皓伟来说,做志愿者给他最大的感受,是成长感。
三味书屋相对固定的志愿者有4-5人。他们只是在周六的时候过来,服务于三味书屋讲座。他们是三味书屋讲座的爱好者。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性很不一样。”在这里,石皓伟度过了一个北漂迷茫的、没有方向感的人生焦虑期。他说,是三味书屋帮助他找到自己,实现了一种很充实的人生状态。
他现在月工资4000元左右,用1000块钱租房子,跟别人合租。但他并不忙着赚钱、娶媳妇。“我对物质方面的要求只是基础要求。”但在精神方面,2009年,他为了了解中国,一个人背着帐篷,花了半年时间,从北京走到海南。
“更多人找到自我,这个社会才会可爱起来。”石皓伟说。
有人为休闲的功能分出了层次,第一层是恢复,第二是发展。休闲的发展功能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在发展的意义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说,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中国休闲学的开拓者于光远和马惠娣说,休闲,其实质是关注和关怀个人生命的存在质量。
“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这是马惠娣概括的休闲的意境。它可以从多种途径达成,其中包括参加志愿者活动、捐助活动、慈善活动、扶贫济困、公益环保、爱护动物、保护树木、社会工作等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在一个普遍有闲的时代正在接近的时候,公益休闲的方式或许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加友善的人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