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首届中国-东盟红十字论坛在南宁举办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3日 09: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南国早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气候变化下如何应对自然灾害?10月11日,“首届中国-东盟红十字论坛”在南宁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自治区政府主办,广西红十字会承办,其主题是“气候变化下的灾害风险管理”。中外嘉宾共同探讨灾害风险管理策略,交流各国红十字会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

  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巨大

  气候变化对灾害风险分布和发生规律有什么影响呢?

  据介绍,从1990年至2008年的19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2009年,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则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人口1528人,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与前19年相比,无论是受灾人口还是经济损失都有所增加。今年1~8月,我国仅洪涝(含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一项,已造成全国2.3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3185人,直接经济损失达3504.2亿元。

  据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中国灾害风险分布和发生规律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强台风将更加活跃,暴雨洪涝灾害增多,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加大;二是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增多;三是北方地区出现极端低温、特大雪灾的可能性加大;四是降雨季节性分配将更不均衡,北方持续性干旱程度加重、南方出现高温热浪和重大旱灾的可能性加大。

  广西推广社区备灾项目

  广西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广西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方南亭介绍,广西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气象灾害频繁,经常受到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霜冻、大风、冰雹、雷暴和热带气旋的危害,其中以旱涝最为突出。近50年来,广西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66℃。

  从2002年起,提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农村社区的村民备灾意识和识别灾害危险性的能力,是广西红十字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还致力于提高项目村应对风险和灾害的能力,推广社区备灾项目。

  社区备灾项目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社区易受损性能力评估分析、鼓励指导社区群众学习现场应急救护、应急避险知识,制定本社区和家庭备灾应急方案,开展各种形式的防灾避险演练,修建减灾工程等。

  越南种植森林防灾

  其他国家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呢?东盟国家红十字会的代表也就红十字会在救灾、减灾领域发挥的作用和采取的措施踊跃发言。

  越南红十字会副会长说,越南作为东南亚地区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居民搬迁的威胁。在越南,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水、山洪、洪涝、山体滑坡、旱灾、盐水侵蚀和海上风暴、严寒天气等。

  自2003年开始,越南红十字会开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在越南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的山区种植森林(包括红树林、竹林、松树等)。到目前为止,越南已种植了2.3万公顷红树林和竹林。

  印尼红十字会则开展了基于社区的健康和急救项目,使脆弱团体有能力在发生事故或受伤之后,开展急救并应对其他健康问题。另外还包括发起社区心理支持项目,帮助灾民应对其所处地形,努力修复其精神健康等。

  着手建立长效捐款机制

  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介绍,中国红十字会目前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大灾筹大款、小灾筹小款、无灾筹资难的状态。为加强灾害管理的能力建设,中国红十字会完善了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仓库)网络体系,共建立了6个区域性、20多个省级、100多个地市级备灾救灾中心(仓库),总会的备灾救灾中心也已完工并即将投入使用。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大大增强了红十字会的灾害应急能力。

  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已计划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长效捐款机制:一是与大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备灾基金,争取常年捐款。二是在手机短信、网上、银行捐款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捐赠人数据库,在个人捐款群体中发展长期捐款人群,保障稳定的救灾资金来源。三是将继续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等政府资金支持。(唐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