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机构养老:舒适还是“千万别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2日 15: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在民间养老领域,鹤童一直享有盛名。1995年4月20日,鹤童在天津诞生,是由民间发起、民间投资、民间运作的民间组织。

  从北京市西城区烟火缭绕的白云观南门向西行几百米,在汽南社区里有家并不起眼的养老院。除了门上挂着“无围墙养老院”和“鹤童北京月坛街道敬老院”的牌子之外,这栋位于西城区白云路西里甲13号的小楼和周围的居民楼并无二致。12月17日,记者以为家人咨询为由来到月坛街道敬老院了解情况。

  小楼的一楼进门是大厅,中间有条宽阔的走廊,老人们三五一群坐在轮椅上晒太阳。下午两点半钟的时候,穿着统一制服的工作人员开始为每位老人发下午茶点,每人一块蛋糕、几瓣橘子。“我们每周都有食谱,每天都不一样”,工作人员说。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月坛街道敬老院有床位38张,已经全部住满,其中失能老人35位,“后面还有很多人排着,您即使现在预约我们也很难讲什么时候会有床位。”

  月坛街道敬老院护理人员共20人,一位院长,一位院长助理,三位护理长,这五人均有护士资质,所有护理人员均取得老年护理员专业资格,失能老人在这里得到专业的护理。

  在民间养老领域,鹤童一直享有盛名。1995年4月20日,鹤童在天津诞生,是由民间发起、民间投资、民间运作的民间组织。

  鹤童养老护理克隆德国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实行长期照护的专业化模式。鹤童提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持老年人晚年尊严”的严肃命题;引进“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让坐着的老人站起来、让站着的老人走起来”的护理程序;停用传统尿布而改穿尿裤;推广养老护理员八小时、三班倒的工作制度;采用对不能自理老年人七个等级和对痴呆症老人五个等级的评估制度。

  正如鹤童倡导的一样,记者在月坛街道敬老院看到,无论是两人间还是三人间,都打扫的非常干净,厨房里也安置的井井有条。据了解,鹤童分布在京、津、川、鲁等地8座长期照护老人院舍共有1300张床位,已经入住了900人。

  “技术决定一切。”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方嘉珂认为,技术的专业性是鹤童成功的秘诀。

  1998年“鹤童老人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经市劳动局批准,正式注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老人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目前,分布在天津和甘肃的鹤童2所培训机构,常年定向培养并输送职业养老护理员。

  鹤童在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同时,还开展了多种形式、多种项目的为老服务,例如提供就餐、日间照护等,还专门成立了居家照护团队,积极开展为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居家式照护服务,包括入户洗澡、配送营养餐等,让因各种原因尚未入住敬老院的老年人在家也能享受到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对于一些民间组织倡导建立类似于托儿所形式的托老所的想法,方嘉珂认为并不现实。“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在探索托老所的模式,但应该注意的是必须依托养老机构来做,香港曾经建设过日间照料中心,但是后来失败了,因为晚上的浪费太严重了,日托的形式应该和养老结合起来,如果单纯的建设大量的日托点,将来注定是要失败的。”

  与政府合作,进行托管

  鹤童其登记为社团,是非营利组织,不是家族企业,不要求回报,私立不私有。

  与其他的公办养老院不同,月坛街道敬老院产权归西城区月坛街道所有,运营和管理由鹤童全权负责,这种独特的托管模式从2007年开始运营至今。

  2007年当年,月坛街道敬老院就实现了收支平衡,并出现赢余12万余元。2008年上半年在始终保持收支平衡的前提下,已赢余12万余元。除了月坛街道敬老院,鹤童在绵竹的护理中心采用的也是与政府合作的托管模式。

  对于发展民间养老,方嘉珂认为必须首先把民间组织的外延搞清楚。“并不是除了政府之外都叫民间组织,民间组织又可以划分为盈利和非营利,像非营利又可以分为私人和民间团体,鹤童是民间组织里的民间团体,和有股东的是不一样的。”

  鹤童其登记为社团,是非营利组织,不是家族企业,不要求回报,私立不私有。“鹤童品牌由鹤童老年福利协会、鹤童民办非企业系列单位、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三位一体共同打造。”方嘉珂表示。

  鹤童效仿的是香港非营利组织社团方式来运营,实行理事会治理,它的股东不是个人,是社会的治理,不归某个人所有。“香港有很多做养老的社团组织都有上百年的历史,最后发展为政府的软服务。”

  方嘉珂认为,发展民间养老最大的困难仍然是设施严重不足。民间投资本身要讲究产出的,如果仅仅依靠社会组织做投资、做设施建设原动力不足;而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政府是养老的第一责任人。

  “政府出资进行设施建设,为了运营的高效率,可以招标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我认为这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方嘉珂对本报记者说。  

  赢利模式:

  千禾敬老院民营养老

  两年来,这家敬老院以优质的照护服务赢得入住老人和家属的赞誉,入住率已超过80%。

  “我们这里有五位大夫轮流24小时值班。”千禾敬老院的负责人说,“遇到紧急情况就把老人送到附近的316医院。”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香山普安店213号的千禾敬老院是一家2008年成立的民营敬老院。2009年,被评为年度“海淀区先进敬老院”的千禾敬老院是一家集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旅居疗养于一体的民办养老机构。全院占地15亩,三层宾馆式楼房,共有床位200张。两年来,这家敬老院以优质的照护服务赢得入住老人和家属的赞誉,入住率已超过80%。  

  千禾敬老院每个月1600元的住宿费、500元餐费的标准,对于很多老人来说还是比较高的,能入住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这里每周两次的养生文化课程、合唱队等文艺活动得到老人们的好评,不定期有志愿者会来与老人们谈心,为老人们表演节目。  

  “千禾敬老院的所有员工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无论是护理员、还是院长、工作人员,随时随地见到老人都会问候,或者一次牵手、一个拥抱。老人都有尊称,某老、阿姨、爸爸、妈妈,或者小名。护理员休假必须主动向老人提前汇报,员工哪里不舒服,老人比自己生病都难过,忙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诊断、甚至迈着不利索的脚步送药过去……”千禾敬老院的负责人告诉《公益时报》记者。  

  当记者随工作人员走进老人们的住宿区时,工作人员娴熟地向遇到的老人们打着招呼,问候他们的身体状况。老人们也向工作人员微笑回答。这样的场景让记者仿佛走进了一个大家庭。正在阳光房里打着麻将的四位老奶奶跟记者说:“我们住在这里可开心了。每天可忙了,上午有合唱团的活动,下午还要打牌。”还有一位老人热心地向记者介绍:“如果你家有什么人,就送来这里吧,我们这儿好着呢。”  

  与千禾敬老院相反,走进另外一家敬老院,记者遇到的老人大都表情麻木,显得过得并不快乐。当记者拦住一位老人问住在这家敬老院感觉如何时,老人回答:“但凡有办法,千万别让家人住进来。”  

  实际上,这家敬老院的硬件条件很好,占地面积十万平米,采用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有假山、喷泉,还有茶馆、图书阅览室、健身房、康复训练室、书画室和专属的一家医院。这是一家推行会员制新型养老模式的国际敬老院。所有房间均设有应急呼叫系统,24小时热水供应,电视、电话、空调等一应俱全,每天有专人打扫卫生、护理,整个区域采用无障碍通道,防滑地面。老年餐厅为会员提供营养套餐及零点餐。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家会员制的敬老院入会费高达80万,住宿、餐饮费用另结。敬老院拥有1000张床位,目前已经全部住满,不再接受入住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