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4日 17: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京华时报
公益微博网站﹃茶缸﹄的页面。本报截图
从心起
善念到付诸善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微博给出的答案是:一秒钟。
近日,新浪微博上一个“蛋生万物义卖店”项目颇引人注目:“贵州黔西红山小学6年级学生,每天要走两小时到海拔1600米的山上上学。因路途遥远和家庭困难,学校180多孩子有2/3都吃不上午饭,‘蛋生万物义卖店’启动‘红山小学午餐计划’。购买一份5元午餐,就能多让一个孩子吃上午饭。”帖子上传1小时,784份午餐通过淘宝卖出。
在新浪微博的首页上,“这年头,没个‘围脖’,还真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道出了微博的红火程度,而随着公益微博的渐热,未来,比“今天你‘围脖’了吗?”更时尚的一句话,可能是“今天你在‘围脖儿’上公益了吗?”
@微博公益
不仅仅是个传说
最早在微博上风靡的一条救助新闻难辨真假:某人在北京某饭店吃饭,其间去洗手间“解决问题”后却发现没有手纸,被困厕所者万般无奈,在微博上发出求救信息,几经网友们转发寻找,竟真获解救。
有点搞笑,有点奇妙,但却道出了微博的真谛: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每一件小事都可以通过自己就传播给所有公众。三言两语就能传递信息、嬉笑怒骂方式令人着迷,一时之间,从政府官员、政府机构到社会名流、学者、媒体人、明星,纷纷“织”起了“围脖”。当人们为“送手纸”而惊叹时,更有爱心的计划在这个奇妙的环境里慢慢酝酿,微博公益浮出水面,并开始用群众的力量证明着一个慈善的真谛:公益不是一小部分人做很多事,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很多人共同参与,成就一件不必惊天动地的善心之举。平民慈善,人人慈善,就应该是这样。
中国互联网诞生以来,身为公民的个人开始在这个无限接近的地方团结起来,传递爱。
@新创意
3支铅笔换15万
微博能够创造奇迹。
2010年3月16日,广州的梁树新在微博上做了一次大胆的“公益试水”,他的理想是:利用微博,实现“铅笔换校舍”的爱心愿望。
梁树新在微博上向网友们介绍了自己的母校——广西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乡村小学,学校里的60多名孩子使用着30多年前的旧课桌,学校围墙已经坍塌。梁树新在微博中写道:“佛丁村小学有三个孩子寄给我他们用过的铅笔,和网友们交换任何物品,直到交换到价值过万的物品为止。将物品进行爱心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援建佛丁村小学校舍。”活动方式很简单,愿意参加的网友只要把自己想要交换物品的照片、价钱和接洽方法发上微博,再同梁树新确认就行了。
活动消息发布半个小时:网友“路人甲”用一块巧克力换走了其中一支铅笔;
随后,这块巧克力被一个电饭煲换走;
很快,电饭煲又被打印机换走……
微博消息发出的当天,一位法籍华人网友成为最后一名参与者,他参与交换的是一件AC米兰球衣。
4月10日,活动通过无数网友的爱心接力和捐物竞拍最后筹得善款15万元,超过预期的12万元,钱款陆续汇入广西昭平县走马乡的佛丁村小学,不到一个月,3支小铅笔在微博上成功换来了孩子们的新校舍。
@新平台
“10粒米”团结起来
从10粒米开始的爱心能做成什么?2010年诞生的一个网络新平台——公益微博网站“茶缸”为这个问题寻找到了答案。
打开“茶缸”的页面,在“爱心米活动”处有这样的解释:“每增加一位注册会员,网站就会捐出10粒米,2500粒米约等于一两米,13亿粒米约等于26吨米;13亿粒米是什么概念?13亿粒米能让10位灾民吃上约16年。”
10粒米的爱心吸引了网民的注意,截至2011年2月底,“茶缸”网已有1.4万余名注册会员。
网站创建者杨明介绍,“茶缸”会自动统计会员的注册、发微博、推荐会员等行为,每分钟自动更新统计结果。每当统计捐米量达到5公斤后,专门的爱心米小组就会去市场买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捐给贫困家庭。每月一次的捐米行动,从苏州农村的贫困家庭,到上海的农民工夫妇,还有几家儿童福利院,一年里,“茶缸”已经捐出了将近500公斤大米。捐米行动由“茶友”发起组织并参与执行,“茶友”每次活动都会拍下照片,全程记录,并撰写博客,公布给全体“茶友”。
辞职专心经营“茶缸”一年后,杨明又回到了IT工作岗位上,“现在网友越来越多,可以自行运转了。”
@组织
借助微博发力
当分散的网民一次次在微博上用细碎的微光营造温暖时,专业公益机构也不甘人后地走入了这一领域。而“围脖儿”织得怎么样,正如天后王菲在微博上笑侃郭德纲时所说,“织围脖儿这么女红滴活,还真要有细针脚儿。”可见,“织围脖儿”也并不是会打几个字就能织成功的。
近日,国内一家致力于社区环保的非公募基金会正在为“微博”烦恼,原因很简单:眼看着公益借“围脖儿”之势越来越火,不“织”不甘心;“织”,“围脖儿”太火了,以至于任何小小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被公众“围观”,一不留神出点纰漏怎么办?“我自己注册了微博,前些天随便发了点无关痛痒的话,马上就有人评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所谓,这要是基金会的微博不小心说错了话,惹的麻烦就大了。”该基金会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张文说。对于张文来说,微博真是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工具,“这就是把双刃剑,我现在急于找一位懂得微博宣传策略的人学习学习。”
与这家基金会不同的,则是那些已进入微博平台,并在努力引人“围观”的公益组织,“新公民学校发展中心”是一家致力于帮助农民工子弟教育问题的公益组织,去年在新浪微博注册“新公民学校”后,一直将这里作为自己的一块重要宣传阵地。2010年底,姚晨、佟大为等明星纷纷到新公民学校看望农民工子弟,发展中心马上借助明星效应在微博上直播,并随之在微博上持续与明星互动,保持微博上的热度,虽然目前该微博粉丝人数尚未达到让人咋舌的数量,但其状态不失为一只公益微博中的“潜力股”。
@宝典
让参与者零门槛
较之收效不错的“茶缸”、冉冉升起的“新公民学校”,还有更多公益组织微博则处于不温不火,或者尚不理想的状态,尽管想尽了办法,但粉丝数量眼见着上不去。
对于如何织好“围脖儿”,“茶缸”网创办人杨明分享了两点体会。
一要让网友可以无顾虑地尝试。“微博上做公益的人很多,我们之所以网友多一些,是因为网友只要参与微博,就能兑现成实际的公益行为,我们接纳了所有的想关注公益的人,我们取消了公益的准入门槛,我们的模式让参与者零负担,让人们可以无顾虑地尝试。”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敲击键盘都可以变成真实的公益行为,轻松践行公益,这对网友参与微博有着重要的吸引力。
二是坚持公益心,不计较别人笑骂。对于认为微博是双刃剑的说法,杨明也早有感受:“我曾被骂得很惨,但是我觉得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做公益的初衷是什么?是想出名牟利吗?当然不是!我们都想做一件对他人有利的事情,对得起自己的心。那么别人不理解你是很正常的,如果人人都能理解你做的事情,那么说明公益的认识已经普及到了相当的程度。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无畏地站出来,让人们去批评。接纳别人的批评,完善自己的做法,最终影响更多的人。做公益,开始很容易被人质疑动机或者挑出问题,但是如果你做了10年20年,这种声音就自然消失了,在骂声中坚持正确的信念是最重要的。”
@专家
诚信是成功基础
对于目前微博公益成为越来越多公众参与和实现自己公益愿望的手段,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表示:微博是实现公益愿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无论是发起者还是参与者,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网友参与,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自己的公益愿望。
对于个人在公益微博的现状,程曼丽教授分析称,由于个人实名制让个体也为公众所信任,同时个人发起的活动可能会更具个性化,更有针对性,更鲜活,这都是个人在微博上的优势,相较于一个公益机构,大家对一个人的认识会更直接,因此人与人的交流会比人与一个机构的交流更有吸引力。
而对于公益机构在微博领域的情况,程教授则表示:不同于个体,公益机构如果希望微博取得更多的关注,注意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微博上,更应该注意线下表现,公众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个公益机构本身及其公益项目有了更多的了解,才会在微博上产生更多关注。透明化、诚信建设仍然是公益机构在微博之外更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