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活动"启动仪式3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
旨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华精神家园的该项活动为期一年,由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将有全国百所高校参加包括全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大赛、华夏文化遗产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华夏非遗大讲堂和非遗传承展演等多项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世代相承,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表现空间,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这一活动将调动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其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丰富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文化自觉。但由于受人为破坏和全球化冲击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正在消失,甚至渐趋消亡。今年6月1日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上法制轨道,迈入了新的历史进程。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国家与民众的共同责任。
"非遗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将推动高等院校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进一步开发潜能,承担更多责任,发挥更大作用。通过非遗知识竞赛和志愿者招募,将会调动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的兴趣,激发大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夯实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基石,丰富大学素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