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 >

50年后 雷锋依然活在我们心中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5日 16: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文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学生在参观雷锋纪念馆。

       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今年3月5日,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

  在当前社会发展新时期,特别是信任感普遍缺失的情况下,如何让雷锋精神得以传承,突出市场经济下的时代特点和普世价值观?如何改变“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尴尬情形?雷锋在孩子们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们又将如何传承新形势下的雷锋精神?值得探讨和深思。

  8日,百位艺术家齐聚杭城,为雷锋题词作画,纪念这位逝世50周年“平凡而伟大”的青年。

  50年过去了,雷锋的故事还在流传。可雷锋精神,传承了吗?对于雷锋,作为未来的希望,学生一代又如何感知呢?

  “雷锋是有钱人吗?”“活雷锋是什么意思?”……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常让邵露霞感到惊讶。

  邵露霞,杭州市雷锋纪念馆(全国首家民间雷锋纪念馆)讲解员,每周接待近千名参观人员,其中大部分为学生。

  学生的问题,总让她有点猝不及防,她也曾怀疑过,雷锋是不是真的离我们远了。但每当看到学生们渴求的眼神时,她又倍感欣慰:“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能解答他们的这3个疑问,雷锋是谁?雷锋精神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参观人数从每月百人到千余人

  “哇,这是雷锋用过的被子啊。”前天,杭州雷锋纪念馆,丰潭中学初三的王同学和两位同伴,围在玻璃展台前赞道。

  “我们刚转校过来,从没参观过,”王同学略显不好意思。虽然,对于雷锋,她们早从课本中认识了雷锋,但,“课本中的雷锋,还是有局限,我们想更多地了解他,知道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祝同学在一旁补充道。

  参观的学生中,不乏这样抱着认真学习并反思态度的学生,这总能让馆长马水泉欣慰。

  2007年12月,全国首家民间雷锋纪念馆——杭州雷锋纪念馆成立。目前,藏品达万余件,全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从雷锋穿过的军服、盖过的被子、报告录音,到以雷锋为载体的各种宣传画册书籍等。

  2008年起,纪念馆陆续被评为杭州市第二课堂教育基地、杭州市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杭州西湖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及杭州下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与授牌同增长的是参观人数,从每月最初百人至现今的千余人。节假日、寒暑假,是参观高峰期,“学生自发组织,或者老师带队过来”。他们或做笔记、或写感想。

  最让馆长马水泉感动的是,“有些家长,手抱着婴儿过来;有些家长,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过来。”

  雷锋,正在一步步地走入下一代的心中。这让马水泉看到,自己正离创办雷锋纪念馆的目的越来越近:办纪念馆如办学校,启发后人,传承美德。

  只是,传承需要时间在年轻人的心间发芽成长。浇灌它的,是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是社会良好的氛围。

       雷锋不应只是孩子们心中的一个符号

  但是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画面。

  “咚咚咚”,杭州雷锋纪念馆的楼梯上,响起一串急促的脚步声。3位背着书包、穿着校服的学生,往馆内冲。“老师,给我盖个章。”说着,他们掏出“第二课堂”参观盖章券(杭州现有98家第二课堂基地,向杭州主城区及萧山、余杭两区的学生开放。这些课堂包括公益性博物馆、图书馆和展览馆等,学生们每年可免费参观其中6家基地)。

  前天是杭州市中小学报到日,一下课,学生们就从学校往对面的杭州雷锋纪念馆跑。一敲完章,又转身走了。“以前我们就来参观过,因为离学校近,所以每年还会再来这里敲章。”他们这样解释自己不参观的原因。

  “雷锋怎么不认识?”他们笑道,“小学的课本里就有,小学军训时也放过电影。”

  那么,雷锋之于他们,又是怎样一种形象?“好人。”其中一位学生脱口而出。对于这个评价,另2位点了点头。“可,他又好在哪里呢?”话音未落,他们就“咚咚咚”地跑下楼去。

  又跑来几批背着书包的学生,带着同样的绿色册子,前去盖章。随后,便又离去。对于雷锋,他们也早有认识。可“认知”却不多,“助人”、“伟大”、“好人”,是他们用得最多的评价,简单而抽象。

  似乎,这些学生更多地认为,雷锋是一座丰碑,站在那里,仅让我们敬仰,而不是靠近。

热词:

  • 雷锋
  • 雷锋精神
  • 雷锋纪念馆
  • 抚顺
  • 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