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 >
2月14日上午9时,沈阳市大东区万泉街道永丰社区会议室,聚集了几十位特殊的读者,他们分别来自大东区的长安、洮昌、北海、大北等街道,年龄从8岁到80岁不等,贯穿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的每一个10年,而他们的共同话题,就是本报(辽宁日报)正在开展的“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建设”系列报道。
穿越80年的时光隧道,不同的道德感受,一样的道德期盼。
关于“道德作用”
80岁的“30后”傅常君老人把道德上升到了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度。
在72岁的“40后”赵虎胜看来,道德问题是“做人的根本”。
“70后”郑丹则认为,最欣赏的人是有能力的人,但更愿意和有道德、品行好的人做朋友。
“80后”李艳敏说,最欣赏有个性、活出自我的人,也希望做个合格的公民,没有道德当然算不上合格公民。
与会的“90后”有3位,在这个充满梦想的年龄,不论是大学生刘阳还是高二学生杨森和王世博,“都想做个完美的人,做个有价值的人。 ”
关于“道德养成”
“40后”、“50后”对此都有共鸣。孙连杰认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一直最听党的话,从上学、上班到退休,一直受到党的培养。
退休前是中学校长的傅常君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的班会、队会、团组织活动包括工厂的团委活动都很多,对道德风气的培养很起作用。
“50后”任桂兰说,我已经签署了遗体和器官捐献书。“这就是我留给子女、留给现在才1岁的小孙子最大的精神财富。 ”
“60后”钟云华认为,父母对子女道德的养成作用很大。“我一直拿公公婆婆当亲生父母,我的女儿现在无论对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非常孝顺。”
“90后”王世博说,去年,我爷爷生病住院,爸爸每天白天上班,下班就去护理爷爷。妈妈上班很辛苦,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爷爷做饭。我就是从那时起知道什么叫孝顺的。
关于“道德榜样”
“40后”孙连杰、“50后”郭维林、“60后”张杰心中的榜样“当然是雷锋”,“我们就是在雷锋精神激励下成长的”。
赵虎胜说,雷锋和我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我也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助人为乐、心地善良的人。同一天出生的人,差距总不能太大吧。
“90后”刘阳说,我更愿意把我身边的人视为榜样,因为他们离我更近、更真实。
出生于2004年的二年级小学生马紫涵不知道什么叫“道德模范”,但是“爸爸妈妈给我讲过孔融让梨的故事。我的榜样是班里的琳琳,因为她学习好,爱劳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