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3日 09:5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公益文化 普惠大众
解说:文化体制改革,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关注公益性文化事业,充实百姓精神生活,《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史小诺):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您的收看。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近期社会关注的话题。文革体制改革,如何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两者又如何协调发展?
今天我们的评论员是张鸿,以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的副院长陈少峰先生。同时观众朋友也可以通过屏幕下方的方式来参与我们的互动。
我们首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
解说:文化体制改革,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按照决策部署今后工作重点中提出,一是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话题倍受注目,而说起变化百姓有着切身感受。
时下北京的一些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到国家图书馆、少儿馆去看书已经成了习惯,四年级的甘睿芯已经来过多次。
甘睿芯(北京读者):看了一些,比如像《福尔摩斯探案集》、《简爱》那种书,还看了一些《爬行动物探秘》动物的书。
解说:远在宁夏的中小学生,也同样享受着在自治区图书馆借阅图书的便利。
潘盈盈(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学生):我们俩每周来一次图书馆,每次可以借两三本书,到现在我们已经看了两三百本书了。
解说:中小学生到原本为成年人提供的图书馆免费借阅,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却得益于公共文化事业在全国的发展,去年底,全国已有1444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预计今年底,近72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将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但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均衡的情况还有待完善。
于群(文化部社文司司长):在一些地方政府工作当中,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建设,还没有摆到应有的位置,仍然以GDP建设为中心,GDP数字为中心,这就造成了文化工作被动的做,不是主动的抓。
解说: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的广大农村更需要加大投入,2007年3月实行的“农家书屋”工程就探索出自己的一条路,“十一五”前四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总计超过9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5.28%,但何时能实现城市人口出门10分钟,农村人口在一里地范围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圈,前景令人期待。
主持人:那我们看到这次文化体制改革非常明确提出两个概念,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还有一个就是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从字面上了解,我们非常清楚,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两个不同的产业事业它意味着什么?然后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咱们目的何在?
陈少峰:我们过去好像只有文化事业,这个产业这块比较弱,那么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把它进行分离就形成了一个,就是以满足老百姓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目标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一个丰富市场为主的盈利性的文化产业这两个门类,那么这两个各自的目的和功能它是不一样,一方面就是从这个公益性文化事业来讲,他主要就是要进行公共的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来满足这个老百姓的叫做基本的文化权益,包括我们现在做了很多文化下乡“村村通”电视呀,等等这样子一种活动,以及免费开放博物馆等等,这个活动就是让老百姓有更丰富的免费的公益性的这样子的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化欣赏活动,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发展文化产业,当然它主要目标就是要丰富这个市场的产品,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部分的企业也可能从事一些公益性的文化活动。
主持人:对。
张鸿:其实文化产业呢,我们老百姓可能更熟悉一些,就是你花钱买消费,看电影花钱,然后到图书馆去花钱,买书花钱,看个演唱会也要花钱,但其实呢就是我们谈到公益文化事业的时候,它和那个产业是不一样的,对我们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免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