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人物 >

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黍子岭村乡村医生邓万祥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1日 16:1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扶贫基金会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邓万祥 男,57岁,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黍子岭村乡村医生,一个不图名利,为地方群众脱贫致富扎根基层卫生事业的时代楷模。童年家境贫寒,少年立志学医。1969年报名参加武汉空军医疗队在合作医疗发源地长阳乐园乡开设的“红医班”学习,同年结业。1971年,跟随当地老中医学习中医。后回乡当赤脚医生。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赤脚”医生,一路风尘,只为十里八乡父老的健康;他是一名不平凡的“赤脚”医生,悬壶桑梓,只因病人求助的眼神。从医40年来,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一路播撒爱心,为近万名贫困患者减免医药费近10万元,治愈疑难杂症数千例,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名医”。
       从事乡村医生工作40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家孩子,成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贴心人;从一个连26个英文字母也认不全的小学生,成长为对中医、西医治疗技术熟捻于心的乡村医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青年,成长为数千农民群众患病后“钦点”的最放心的人,从一个最基层最普通的“赤脚白衣”,成长为数以万名百姓公认的“扶贫医生,让高山群众不再“因病返贫、因病致贫”。
       长阳火烧坪乡黍子岭村中心卫生室医生邓万祥,以自己的从业之路,诠释着新时期中国乡村医生的风采。也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乡村医生,40年来,靠自己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以一位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忠实地诠释着“救死扶伤”的职业使命,以自己的默默付出传递着白衣天使的爱心。

传承合作医疗精髓,成就新型农村医生

       投身农村医疗事业40年,使57岁的邓万祥感慨颇多。
       1969年,小学刚刚读完的邓万祥报名参加当时在农村合作医疗发源地——乐园乡开展的合作医疗“红医班”培训活动。从这年秋天开始,邓万祥便开始了“白天劳动、夜晚上课、一把草药、一本医书”的最基本的培训课程和生活。为了学好培训课程,年轻的邓万祥曾创下连续半年对各种疑难杂症的笔记整理达50000字的辉煌纪录,培训的艰苦和枯燥程度是不言而喻,但他凭着年轻人特有的工作热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老一辈医疗工作者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着他,渐渐地,他对医疗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纵横在纸上的不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条条关系国计民生的、须臾不能放松的生命大动脉,并深感自己如同森林里一只负责反复巡视病虫的“啄木鸟”,沉甸甸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一位位父老乡亲因为病痛折磨而一贫如洗的局面让他焦虑,让他愧疚。
       1969年,培训结业后,当时所在的黍子岭村缺少医生,他毛遂自荐开始乡村医生工作。在随后的日子里,他不断提升自我,用传统中医和西医的技术来帮助群众,稍有闲暇还种田、养猪,贴补家用。
       1971年,他将年逾古稀曾在资丘开药号的一个老中医背到家里来赡养,老中医教给他许多中医技术,后来老人辞世,留下一箱古医书,至今让他受益匪浅。在从医40年期间,其责任感与日俱增。
       40年来,北到榔坪、东至鸭子口、西至巴东、南到资丘总数超过100个村寨都反反复复留下他的足迹。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邓万祥同志一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为当地群众提供就医服务。为提高诊疗质量,确保群众小病不出村,花小钱就能治疗好病。他自加压力,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对3000多个村民家的情况烂熟于心,一些常年患病的病人电话号码更是过目不忘,有大病流行时便开展逐家逐人排查,标准化实施,为当地政府部门及时消除隐患。
       每逢重大疾病流行期间,他会在核心家庭或对重点区域实行不间断全时段的“加密看守式服务”,多次圆满完成重要医疗保障任务,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
       2003年的非典流行期间,传染病疫情一直牵挂着邓万祥的心,为了让群众预防为先,让广大群众心里有底,邓万祥亲自抓草药给群众熬草药喝,全村3000多村民无一被感染。
       在万家团圆的新春佳节,邓万祥多次到帮助村里的困难病患家中,为他们熬药,为他们确诊。这些年的春节和重要节假日期间,他始终战斗在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一线,并且为群众提供的医疗技术过硬,让很多群众一些小病基本可在村卫生室得到较好的治疗。
       邓万祥从成为“赤脚医生”之时起,就为自己定下了从医行规,即在群众常见小病面前,是医生;在大病情形下,是参谋,在病人重病时候,自己扮演的就是病人家属角色。每遇家境困难的病人,他总是主动减免医药费,或者免费为他们治疗,坚持让每一个病人用得起药,看得起病。
       2003年, 村民刘昌梅瘫痪在床几十年,三天就要花去药费2000多元,家庭收入有限不堪重负,邓万祥知道这个情况后,当即骑车到她家为其问诊,,坚持免费为他医治,自已为其垫上2000多元医药费;村民黄昌福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前年腿不慎骨折后,每天要花去药费300多块钱,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邓万祥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骑车给他送去一罐熬好的草药,分文不取。三个月后,村民黄昌福得到痊愈;村民刘世莹被绞车绞断大腿,在外地医院进行初步处理就因无钱医治回到村里,找到邓万祥,邓当即二话没话,马上给他确定较好的治疗方案,使其很快痊愈,治疗的费用一直没有还上,成了刘世莹老人的心病,直到辞世。至今,邓万祥一直没有向刘的家人提及此事。
       像这样,在危难之机救死扶伤义不容辞的事例,邓万祥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他也习以为常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他坚持少收费、低收费、不收费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服务,深得患者信赖。在他的医疗室有两项明确规定尤其让人肃然起敬,一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就诊,可免治疗费;二是当地儿童前来看病,一律免费。此外,邓万祥还坚持常年上门为农户看病,不仅免收出诊费,就连打针注射等医治费也只象征性地收点费用。
       群众说,不仅邓医生的医术好,医德高。村民邓诗平腿骨折,在外地医院花上上千元没有治疗好,回家后到邓万祥的村卫生室开了药,仅花几百元就治疗好,现在腿能自由活动,对生产生活完全没有障碍,现在成了当地靠养羊种菜的致富带头人。
       2008年1月,严重的冰雪灾害不仅让导致村里的交通要道难于通行,村民看病受到严重影响,邓万祥不仅坐镇村医务室电话询问病情,还身体力行的翻山越岭给村民送医送药上门……
       这几年,深入山区、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以及群众病情,成了邓万祥的家常便饭。冬天大雪走山路到村民家中,农历腊月三十还在村民家中问诊,刚到村民家完成问诊就又连夜赶到另一个村民家……;邓万祥为工作多次遭到家人的不解,一个月只有一两天在家,无暇照顾妻子,家里的农活全让妻子和儿子一起硬撑……
       邓万祥同志参加工作后,一直活跃在一线为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家中至亲有重要事情都没有时间照护,以至于家人至今颇有微词……
       这样那样的荣誉还是纷至沓来。“卫生先进个人”、全市“先进工作者”、市“优秀共产党员”、乡“先进个人”、“县劳动模范 ……面对这一连串的光环,一向低调、扎实肯干的邓万祥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份内之事。而在他的村民看来,邓万祥身上始终焕发出一种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40年如一日地保持一种责任感,并将其落实到诸如“细若发丝”般的小事、琐事之中”。
 
心怀群众,坚持送医送药上门

       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邓万祥同志一直坚持在生产第一线,为当地群众提供方便的就医服务。从上个世纪70年代摇着铃铛步行出诊,后来骑马出诊,到现在骑着摩托上门,40多年沧桑,一路风尘,他先后从步行跋山涉水,到养过5匹马帮助驮药,以4辆摩托车被自己骑至报废。在出诊路上,邓万祥被蛇咬过,被狗咬过,跌进过天坑,骑摩托车深夜出诊,连车带人冲进在田沟河池中不记得有多少回,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掉了。
       黍子岭村地处偏僻,离火烧坪集镇还有15公里山路,随着大量青壮劳力出去务工,空巢老人逐年增多。据了解,空巢老人的比列已经超过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老人体弱多病,出行不便,这个群体的看病就医矛盾就相对突出。这也成为邓万祥心中的心病之一。
       如何为这个弱视群体的老人解决就医问题,邓万祥只能采取勤跑,勤问等来解决难题。对这些老人,送医送药上门是常有的事情。经常是雷打不动的自己骑摩托车去往这家,又到达那家,方便了患者,却累坏了自己。去年,邓万祥因心脏病突发两次昏倒在送医途中,幸好有路过的群众路过,及时送到医院才得以治疗。
       2007年夏天,村里的一位老人病重,他深夜骑车前往,不想被路边的石头绊了脚,鲜血直流,摩托车坏了就丢在路上,脚上有伤口,穿鞋子会更疼,自己干脆把鞋子脱了深一脚,浅一脚摸黑前往村民家中,由于治疗及时,采取的治疗方案得力,村民转危为安。而他给村民处理好后,又摸黑把撞坏的摩托车推回家。
       2003年, 村民刘昌梅瘫痪在床几十年,在院住院三天就要花去药费1000多元,家庭收入有限,不堪重负,邓万祥知道这个情况后,当即骑车到她家为其问诊,坚持免费为他医治,自已为其垫上2000多元医药费;村民黄昌福家里经济状况不好,前年腿不慎骨折后,在院每天要花去药费300多块钱,而对于他的家庭来说无力承担这笔治疗费用的压力,将患者接回家中。邓万祥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骑车给他送去一罐熬好的草药,分文不取。三个月后,村民黄昌福得到痊愈;村民刘世莹被绞车绞断大腿,在外地医院进行初步处理就因无钱医治回到村里,找到邓万祥,邓当即二话没说,马上给他确定较好的治疗方案,使其很快痊愈,治疗的费用一直没有还上,成了刘世莹老人心病,直到辞世。至今,邓万祥一直没有向刘的家人提及此事。
       像这样在危难之机救死扶伤义不容辞的事例,邓万祥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他也习以为常了,他觉得这是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他坚持少收费、低收费、不收费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服务,深得患者信赖。在他的医疗室有两项明确规定尤其让人肃然起敬,一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就诊,可免治疗费;二是当地儿童前来看病,一律免费。此外,邓万祥还坚持常年上门为农户看病,不仅免收出诊费,就连打针注射等医治费也只是象征性地收点费用。
       2008年1月,严重的冰雪灾害不仅让导致村里的交通要道难于通行,村民看病受到严重影响,邓万祥不仅坐阵村卫生室电话询问病情,还身体力行的翻山越岭给村民送医送药上门……
       这几年,深入山区、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农村医疗卫生以及群众病情,成了邓万祥的家常便饭。冬天大雪走山路到村民家中,农历腊月三十还在村民家中问诊,刚到村民家完成问诊就又连夜赶到另一个村民家……;邓万祥为工作多次遭到家人的不解,一个月只有一两天在家,无暇照顾妻子,家里的农活全让妻子和儿子一起硬撑……
       邓万祥同志参加工作后,一直活跃在一线为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家中至亲有重要事情都没有时间照护,还让家人颇有微词……
 
以群众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在黍子岭村村民眼中,邓万祥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这体现在他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上。在工作中,不少村民都能不假思索地举出他的若干“严厉之处”来:如必须用这种药,就要坚决用。那墙上的各项制度充满了这样那样的数字,其实是对他个人的提醒;不分老小“硬性”推行电话回访和上门问诊制度,把一些老同志“折磨得够呛”……等等,不一而足。
       海拔1800米的黍子岭地域广,群众居住分散,山高路远,患病也不尽相同,这就给自己回访以及问诊上门带来了难度。时间长了,也觉得枯燥。邓万祥只得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较大调整,将一些小病患要求不是很高的感冒等归入到自己的综合服务中,另外,将一些病情比较稳定的村民进行定期回访,对着急的病患及时上门诊治,这就让自己有机会分离多个患病群体,有效提高自己的诊疗以及服务质量。  
       其实,上门问诊必须一丝不苟,必须获取有效的诊疗信息,提前制定相应医疗措施,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有序、高效地开展。对于邓万祥来说点子又层出不穷,他提出新设想:针对每周的需要问诊的重要病患,事前制定诊疗计划,使自己能提前了解到下个时段将要进行的工作。
       而当这一切成为往事时,村民心里多的是对邓医生的一片理解与认同之情,因为大家深知:诊疗工作事关大局,分分秒秒皆无小事。他对诊疗质量要求很高,对自己从来就是要求很严。而且,与其朝夕共处多年的村民们还发现,他的“严厉”之后,目的是“温情脉脉”的。
       邓万祥同志在关心村民生活的同时,他更乐意给他们营造一种乐观的环境,他常说:“应该相信自己,相信医疗技术”。邓万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十分重视村民的身体健康,一到农忙时节,往往不忘给一些病患打电话告诉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久而久之,在村民产生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多的村民则在他的影响下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做到疾病从治疗为主,转变到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预防为先。

40年的信守,不为名利,只为群众的健康

       从1969年16岁开始算起,邓万祥在黍子岭村行医至今已有40年。从上个世纪70年代骑着马摇着铃铛出诊,到现在骑着摩托上门,40多年沧桑,一路风尘,他先后从步行过,养过5匹马帮助驮药,4辆摩托被自己骑的报废。在出诊路上,邓万祥被蛇咬过,被狗咬过,跌到进天坑,骑摩托车深夜出诊,连车带人冲进在田沟河池中不记得有多少回,好几次差点把命都送掉了。
       邓万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钱没钱都得给病人看病,这是医生的职责。”在诊所,一叠厚厚的账簿被他压在抽屉的死角。翻看这几十本账簿,每一本都记得密密麻麻,一般赊账都是累积多次,少则几十百把块,多则几百上千元;短的半年一年,长的三年五年。村子里的特困户、五保户,几十年来都是免费在他这儿治病。家境十分贫困的村民刘世莹,瘫痪在床多年,多年在这里赊账治病,仅药费就花去三四千,直到去世也没还上。这样的例子不少,邓万祥却毫不在乎:“他们欠账但不赖账,我从来不用催账,只要有了一点钱,就会来还给我。”
     初步统计,40多年来,邓万祥免费为10000多村民治病,共为1000多人垫付了10多万元,最多的垫了4000元以上。
     这么多的赊帐,亏空的钱怎么来填平?邓万祥的妻子说,“没法填平。靠咱们自己开荒种菜,养猪养牛,能补贴点就补贴点吧。”她介绍说,这40年,邓万祥一个人坚守在这里,因为工作忙,邓万祥的饮食一直没有规律,有时候一天吃上一碗方便面,有时候忙的一天吃不上饭。40年如此。
       其实,邓万祥根本用不着受这份罪。邓万祥的儿子是种田好手,一季高山蔬菜收获就有10多万的收入,嫁出去的女儿每年还供上赡养费,家庭条件都不错,老两口其实都可以在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此外,还在早年,当邓万祥的名气渐渐大起来以后,多次有人调他进城当医生,甚至有一年集镇上请他去卫生院坐诊,都没有搬动这尊“菩萨”。
       从一个乡村医生的角度来看, 邓万祥的医疗室病人慕名而来的连年增多,特别是自己擅长的中医疗法,引来沿海一带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但他的收入却逐年下降,认识邓万祥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多年扶危济困、心系病人的结果。他认为,一个真正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是不能单凭经济效益来衡量的,现代乡村医生邓万祥犹如照亮行人的路灯,奉献的是自己,照亮的是别人,也正是有着这样一位乡村医生的长期坚守与奉献才让这个1800米海拔的高山乡镇迅速脱贫致富,发展成为“全国高山蔬菜第一乡”。

自筹资金建设标准卫生室,解决群众就医难
 
       2008年,邓万祥看到原先设立在他家中的中心卫生室,由于路途遥远,不通公路,他将自己刚投资建设好的卫生室舍弃,选择在村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原村中心小学作为新的卫生室地点。当时,很多村民赞同他的想法,但是没有资金支持,为了建设更为规范,硬件更好的卫生室,更好的为村民服务,他只得把家中的几十头猪卖了筹集资金,动员家人一起对中心小学进行整修。家人一起干了1个多月,中心卫生室才初具规模。现在,仍还有一半没有得到整修。邓万祥同志说,还将增设观察室、休息室、烤火室、还想在2楼建库房、将宽带牵来,增加娱乐场所,这些场所的建设将使邓医生又将面临近10万的资金缺口。
       其实,邓万祥的家人并不愿意他出来“折腾”,已经年过56周岁的邓万祥本应在家安享天伦,含饴弄孙,但是他有股年轻人的冲劲儿,况且这是为村民做好事,经过邓万祥的游说,家人成了他成就事业为民服务的坚强后盾。
       为了建设更加规范的村中心卫生室,他借了儿子好几万元至今没还,还命令儿子放弃农活,来工地帮忙干活,自己买建材,严格按照甲级以上卫生室的标准,自己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硬件质量,他确定了详细的目标,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对需要进行规划的区域进行了不断的测试及勘查,2009年,他们先后完成对观察室、中药房、西药房等建设,目前还在设法筹资建设库房和隔离室等。
       自己花“冤枉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收回来。不少群众说,邓医生建这个卫生室是把钱砸进水里,水泡泡都没有冒出来一个。如今,这个卫生室基本建成了,村民可以少走半天路程到原来的卫生室去看病了,但是,也有不少人对邓医生担忧。这个全年毛收入不到10万元的卫生室,邓医生完全是在贴钱为村民办实事。卫生室建设完工后,他还将联合村民从6公里外引来泉水,解决几十年来村民靠吃雨水的难题,还将宽带网络拉进山里,让村民了解山外的世界,促进本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他还将组织村民将通村水泥路延伸至各家各户…
       邓万祥说,建设这样的标准的卫生室初衷完全是为了方便村民,让村民少走路,少花钱。
       邓万祥同志是从农村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出来的,从医40年来,他一直深入一线,从医疗技术上下功夫,与群众加强密切联系,强化自身服务意识,抓住工作短板,发现并激励自己,从而达到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邓万祥参加中专医疗专业水平学习并且顺利毕业,现在仍在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学习,希望能尽早通过考试,顺利拿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邓万祥还采取了多项培训方法,典型案例讲解、实践操作、对古医书进行整理以及与上级医院各专业技术人才互学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身业务水平,增强了实际操作经验,并使自己更加理解了创学习型企业学习,做知识型医生的重要性。
       有人说,邓万祥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但是,邓万祥同志深深懂得,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光有扎实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继续教育,不断“充电”。不论时间长短,他都当作不断充实自己的极好机会,老老实实地学习,认认真真地钻研,不因自己业务熟练而松懈。“满受损,谦受益”,不断向知识索取使他的业务功底越来越厚实。他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总结升华实际工作经验,积极向上级医疗部门求教。
       更难能可贵的是,邓万祥在抓业务技术、抓为村民诊疗的同时,在工作生活中常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农村一位普通的农村医生,邓万祥说,下一步将要做好卫生室的规划,还要引领群众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有联合村民引水、拉近宽带网络的繁重建设任务等着他。如今的他正以满腔的热情,积极准备投身于工作当中去,为山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无私奉献,扶贫济世的行医灵魂

       在40年的农村行医生涯中,他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村卫生室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在面对村民的需要时,他从不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患者的病看好,让患者重新站起来,让患者家庭不因病致贫。40多年来,邓万祥从未收过病人的挂号费、出诊费,他在治疗中更是严守医德,用药力求价廉效佳,特别是40年来,为村里的贫困户、孤寡老人等患者垫付医药费10万多元,至今没有收回。他的家庭并不富有,在孩子尚未成年时,他的行医收入难以养家糊口,几乎靠妻子种地来维持生计。
       40年来,已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不管是与亲友团聚,还是在家休息,只要一听说有病人,他就放下一切事情背上药箱匆忙赶去。以前卫生室就设在他家中,但是给群众带来不便,2008年1月,他投资将卫生室迁到位于该村中心地带的原村中心小学,群众方便了,他回家却很不便,他的家离村卫生室有5公里山路,卫生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家就在卫生室。一年365天,除了出诊,他几乎是在卫生室度过,就是除夕这天,人家的团圆饭爆竹都响了,他才回家,吃过年夜饭,他又回到卫生室。
       卫生室就是他的接待站,也是救助站。他不仅是医护人员,也是后勤服务人员。村民到此来看病,他不仅治病救人,还要监护照顾病人,烧水烧茶煮饭招待病人及其家属。每当发现病人病情危急时,他都会找来便车陪送病人到乡里、县城医院就诊。他跑前跑后的忙碌,总能让同病房的人误认为他是病人的家属。多少年来,他随身尽可能多带点钱,一旦病人转院后交不出钱,他都主动地帮病人垫付。
       从成为“赤脚医生”之日起, 邓万祥就为自己定下了从医行规,即在群众常见小病面前,是医生;在大病情形下,是参谋,在病人重病时候,自己扮演的就是病人家属角色。每遇家境困难的病人,他总是主动减免医药费,或者免费为他们治疗,坚持让每一个病人用得起药,看得起病。
       多年来,他坚持少收费、低收费、不收费为父老乡亲提供医疗服务,深得患者信赖。在他的医疗室有两项明确规定尤其让人肃然起敬,一是70岁以上的老人就诊,可免治疗费;二是当地儿童前来看病,一律免费。此外,邓万祥还坚持常年上门为农户看病,不仅免收出勤费,就连打针注射等医治费也只象征性地收点费用。
       在海拔1800米的黍子岭村,邓医生成了百姓健康的守护神,也正为他的付出和带动才使得百姓民风纯朴,家庭富裕。只要一提起邓医生,群众都会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好人。看似朴实的字眼,实质上蕴涵着崇高的荣誉。不久前,村民刘世莹临终前拉着亲人的手,唯一的嘱托就是叫亲人不要忘记邓万祥医生:他是好人,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原来家境贫困的老人被绞车绞断腿后,受到邓医生的悉心治疗和照顾,痊愈后,医药费分文未收,老人一家通过发展高山蔬菜过上了富裕生活。
       邓万祥,一个让群众临终前都念念不忘的好人,一个一辈子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好人。40年的真诚奉献、40年的责任承担、40年的守护村民、40年的相交相知,如此的评价只有像邓万祥这样无私付出的人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