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母亲水窖:资金短缺是项目最大难题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3日 10:0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刘金桃家养了八百多只鸡,吃水靠的就是母亲水窖的水

  (本报记者 杜志莹 文/摄) 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还有很多人喝不上水,用水困难成了生存的最大困难。

  为了解决西部边远地区人民饮水困难,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妇基会”)于2000年发起了“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截止2009年底,“母亲水窖”工程已向以西部为主的23个省(区、市)投入建设资金近4亿元人民币,修建集雨水窖近12万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300多处,受益人口达160万人。

  今年是“母亲水窖”十周年,11月14日至18日,《公益时报》记者跟随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前往云南和贵州山区,探访母亲水窖项目实施和应用情况,包括今年为应对旱灾新建的水窖、建成十年的水窖以及集中供水工程,去了解解决了饮水困难之后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状态。

样本一:
无水源,水窖是唯一选择


  从云南省保山市驱车前往蒲缥镇两眼井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一路上都是崎岖的盘山路,从车内往外看,尽管秋日的风景如画,但是车仿佛行驶在悬崖峭壁上。

  距离目的地大概还有三公里处,水泥路变成了凹凸不平的土路,颠簸的很厉害。“如果是雨天,车根本没办法开进来。”云南省妇联发展部部长叶东告诉记者。

  站在高处望两眼井村,仿佛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村户三三两两坐落在山坡上。这个村子之所以叫“两眼井村”,是因为在村里有两个大的水塘,全村的村民都靠这两口大的水塘解决吃水问题,一个水塘供村民饮水,另外一个水塘供牲畜吃水,水塘的水是蓄积的雨水。现在由于正处于雨季,两个水塘的水基本是满的。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人均年收入1190元,靠农作物和养殖生活,村子周围没有水源,在干旱季节,村民要走十里路去其他地方背水。

  两眼井村从去年冬到今年春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在去年的这个时候,山坡上绿色的植物因为干旱变成了枯黄色,就连耐寒的竹子因为干旱也变成了黄色。

  “当时,两个水塘全部干涸,每天早上五点钟起来去三四公里外的地方背水。”村民杨品芹说。如果挑两次水的话,每天花在挑水上的时间就有五六个钟头。“基本上那个时候每天的工作就是去挑水。”去年干旱造成全村246户、869人、55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成了非常大的问题。

  杨品芹今年四十多岁,两个儿女在广州打工,今年上半年刚用儿女寄来的钱修了新房,还买了个太阳能。而杨品芹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有种植农作物。

  杨品芹家之所以安装了太阳能,是因为首先有水了。

  今年四月,在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牵头和帮助下,和保山市妇联及其他部门共投入30多万元修建154口母亲水窖,每户村民修建15至24立方的集雨型小水窖1至2个。

  杨品芹家就修建了两口水窖,现在水窖里蓄满了清水。“没有水就不可能买太阳能。”杨品芹说,“现在有了水窖,就不用花时间走几个小时去挑水了,我能腾出时间干农活。”尽管现在吃水不用发愁,但是杨品芹还是不怎么舍得用水窖的水,而是去村里的水塘挑水吃。

  “在两眼井村这个地方,没有水源,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水窖。”保山市妇联主席李琦说。据记者了解,在云南像两眼井村这样没有水源靠天喝水的村子还很多,急需修建水窖。

样本二
水窖十年带来经济效益

  从昆明坐十个小时的火车,在贵州省安顺市下车,再坐四个小时的汽车,抵达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水塘镇荒坝村。

  一路上雾气很大,沿途都是不知名的丘陵,高速公路基本是靠隧道和架桥连接起来的,出了高速路,就开始绕着山前行。

  “荒坝村,你从这个村名就能体会这个村子很缺水。”盘县妇联主席郑林春说。荒坝村有450户村户,靠种植养殖生活。由于荒坝村周围没有水源,每当天不下雨或者干旱的时候,全村人就得到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挑水。

  尽管贵州省雨量充沛,但是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表存不住水,全都流走了。在干旱少雨的季节,村民需要到外面去挑水,如果要发展养殖,那基本上村民的主要工作就是挑水了。

  2002年,母亲水窖项目启动两年后,在荒坝村实施了第二期“母亲水窖”项目,在全村修建了240口母亲水窖。水窖主要建在房前屋后,容量为27立方,每个水窖投入在1800元左右。

  村民李红娇一家就有五口水窖,因为她家做酿酒生意,酿酒需要大量的水,五口水窖帮了他们的大忙。当天,李红娇一家正在忙活,她丈夫背着四个多月大的孩子给牛喂食。

  “做酿酒生意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每天的用水量在1吨左右。”李红娇说。万一碰到干旱季节,只能去外面买水,因为酿酒生意不能停下来。

  如果没有水窖,根本没办法想象能这样发展生产。“以前都是去山上挑水,来回得一个小时,每天家里需要三担水,这样一来,一天中的三个小时就没了。”李红娇说。

  除了酿酒,李红娇家还养了9头牛,58头猪,正好用酒糟喂养这些牲畜。“每年的收入大概有五万。”李红娇对目前的日子还是很满意。

  据村妇女群众介绍,母亲水窖建好以后,还在全村387户配套实施了“一池三改”(改厕、改圈、改灶)工程,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村、富裕村。

  “村里的变化很大,母亲水窖解决的不仅仅是饮水问题,而且还解放了生产力,整村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荒坝村村长刘经达说。

样本三
集中供水工程更安全卫生


  除了单一的分散式供水,母亲水窖还发展了集中供水工程,村民不用出门就能喝上安全卫生的水,就跟自来水一样。

  正是午饭时间,贵州省遵义县新民镇的居民罗安玲拧开母亲水窖自来水龙头,水哗哗地流出来,浇在盆中的大白菜上。“再也不用走上几里地挑水了,想想当初家里没有用上集中供水的水时,我每天要挑20担水。”罗安玲一边洗菜,一边对记者说。之所以用这么多的水,是因为罗安玲家开了个餐馆,用水量很大。

  自从去年将水直接引入饭馆后,罗安玲完全从挑水的重压下解放了出来,她可以在餐馆干更多的事情。

  新民镇属于工程性缺水地区,地下有水,但是由于缺乏资金、缺水源,新民镇居民只能在几里外的一个水塘挑水喝。“水塘的水很不干净,混着泥土,得沉淀一段时间才能用。”新民镇水利站邱正群说。如果碰到干旱季节,用水更加困难,要走更远的地方去找水。

  2008年,妇基会与当地政府联合投入151.82万元修建了集中供水工程,其中群众自发筹资三十万元。“当地的群众很积极,用水是个大问题,只要解决了用水问题,其他生活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邱正群说。

  新修的水窖可以蓄216立方的地下水,但是由于出水量有限,无法解决全镇人的饮水问题。“新民镇有2万人口,集中供水工程只能解决近四千人的用水问题。”邱正群说。其他的居民只能自己想办法取水。

  但是有了集中供水,好歹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饮水问题,“就是去年发生旱灾的时期,水窖也没有干过,一直有水。”邱正群说。

  在遵义县有三处这样的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相对于分散式的母亲水窖,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更加安全卫生,而且便于管理。“在遵义,还很需要这样的水利工程,因为遵义不缺水源,但是资金的缺口很大。”遵义县妇联主席王夏丽说。

困难:
项目仍存资金缺口


  对于“母亲水窖”而言,现在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缺少。

  妇基会通过构架公益平台,取得媒体支持,获得社会持续性捐款,与政府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合并使用。2000年筹集善款1.16亿人民币,建立“母亲水窖”项目专项基金,用于以妇女为主要救助对象的饮水安全项目。

  截止2009年底,“母亲水窖”工程已向以西部为主的23个省(区、市)投入建设资金近4亿元人民币,修建集雨水窖近12万口,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300多处,受益人口达160万人。

  据水利部门统计,目前全国饮水困难的人口达1亿,而要解决1亿人的饮水问题,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

  尽管妇基会开通了各种渠道的募捐,但是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仍然不够用。贵州省盘县荒坝村村长刘经达说:“村里还很需要修建水窖,起码还需要300口,因为还有150户村民家里没有水窖。”

  盘县另外一个村的村支书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妇基会负责人表示,母亲水窖发展到现在,已经从四个方面实现了拓展,其中一方面就是资金方面的拓展。经过长期合作尝试后,2009年水利部正式和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联合,以“母亲水窖”为平台,由水利部投入资金和技术,根据地理环境在西部建设水窖或水厂,妇基会所筹集的资金则主要用于宣传、教育、培训等软件建设。

  目前,母亲水窖项目已经从单一的分散式供水已经发展到了既有单一分散供水又有集中供水。把两种形势紧密结合。

  另外,母亲水窖从单一的解决缺水问题到立体扶助,也就是“1+N”模式,各地都进行了结合当地特色的尝试。比如宁夏的“六个一”工程、广西的“一口水窖配一个沼气池”,“这些都整合了许多政府和社会资源。我们觉得这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我们将把“1+N”模式做的更加扎实,更加有质感。”妇基会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