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中国企业自发组团促低碳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3日 10: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本报记者 白晓威 康婷)编者按:2009年,国际社会聚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问题成了各个国家的重大课题,而承担着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发挥承上启下关键作用的中国企业,首次迈上国际舞台,为世人展现中国企业的精彩。

  今年,2010年坎昆气候大会即将召开,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已经迫不及待地为全球气候变化献策献力。

  12月6日,国际NGO“气候组织”将与万科公益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远大集团共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16)期间在墨西哥坎昆举办“中国日”气候变化领袖峰会。

  用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的话来讲,“‘中国日’活动将第一次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谈中集中展示,并深入讨论中国低碳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瓶颈,以及积极活跃的低碳尝试与突破。通过展示与沟通,呼吁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合作。”

企业首次自发组团谈低碳

  此次“中国日”活动将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舞台上的第一次集体亮相和全面展现。

  吴昌华表示,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员,广东、江苏、河南嵩县等地方省市县政府代表,王石、冯仑、张跃等著名企业领袖,以及中国本土基金会及本土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等各领域的专家、代表将共聚坎昆。尤其针对气候变化,中国企业和企业家自发组团共赴气候大会。

  “中国日”活动以“低碳发展,中国在行动”为主题,主要话题包括“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规划与实践”;“中国企业的低碳实践和经验”;“低碳中国:中国民间组织的视角与实践”。通过纪录片的实践展示、报告分析、分论坛讨论、案例分享等方式,层层解读中国的低碳发展。

  不久前公布的中国十二五规划建议稿中,低碳经济发展被明确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中国各地区都将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设定为下一个增长点。地方政府如何将目标转化为发展路径和系统有效的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黄问航处长,广东省发改委赵建华、江苏省发改委王汉春副主任,河南嵩县的博士后县长李大伟将就此话题结合中国省、市、县各级的低碳发展规划与实践作深入探讨,并与国际城市代表互动交流。

  在席卷中国的低碳发展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中嗅到了绿色商机,并开始积极地参与其中。

  企业如何真正将低碳发展与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探索出企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等国内领先企业的明星企业家将与飞利浦,耐克等跨国公司领导人共同探讨。

  低碳概念在中国已经被公众广泛认知,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更是中国人忙碌生活的动力。在此前提下,如何引导公众将对低碳的认知转化为低碳行动?万科公益基金、万通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等来自国内的民间组织将通过案例分享对自2007年以来中国社会部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集体关注、对气候变化议题从理论到实践的回应,以及在公众认知、政策倡导、国际谈判、社区实践等领域的广泛实践作生动的解读。

  “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还是公众都已经行动起来,参与其中。同时,由于人口,环境资源和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制约,中国的低碳发展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日’深入探讨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低碳发展的了解和理解,促进更深入、切实的国际合作,共同为推动全球的低碳发展做出努力。”吴昌华说。

  除此之外,气候组织还将在此次活动中发布第三个清洁革命报告——《中国清洁革命报告III:城市走向低碳发展》。报告通过大量的专家、业内人士的采访与讨论,分析中国地方低碳发展的动力、目前的发展基础、路径、重点发展领域、以及挑战。以第三方的权威角度客观观察与分析中国地方省、市低碳发展的进程。同时,报告也借鉴了国际低碳城市发展的经验,并提出气候组织的观察结论,以及对中国地方下一步低碳发展的建议。

从低碳“启蒙”进入低碳井喷

  今年毕业的大学生刘婷用一份为自己所在社区设计的《低碳生活策划案》换来一家500强外企月薪过万的offer,引得众人羡慕。

  她说,以低碳、环保为主题设计一个可操作、易推广的方案是这家企业的笔试要求,“我和好友平时就是环保志愿者,她还在去年底到哥本哈根参加了气候变化大会,取了好多‘经’,这可难不倒我们”。

  刘婷形容自己的策划案是“土洋结合”。“种植绿色植物可以抵消日常的碳排放”、“公交出行就能减少碳足迹”。

  其实,“碳中和”、“碳足迹”这样的新概念从2009年才开始实行。刘婷也是在好友从哥本哈根大会学来后习得的;而“夏天自制遮光帘给室内降温省空调”,“中火煮饭最省燃气”,这些小窍门则是奶奶平时常用的。

  刘婷发现,哥本哈根以后,低碳、环保特别受关注。“好多同学来问我怎么当上环保志愿者,就连我80岁的奶奶都念叨省电省气不仅是省钱,还是节能环保,面试过的好几家企业也都问到低碳、环保的问题”。

  可以看出,不仅是在日常生活,对经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企业,也开始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低碳、环保。专家认为,企业在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企业向低碳发展战略转型,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回应和实践,也将影响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从而对公众、地方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长期参与气候变化谈判的世界自然基金会气候变化主任杨富强也有同样的感受。他认为,哥本哈根大会的成就,并非《哥本哈根协议》,而是40000多人的参与,使其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史无前例。

  与专家和谈判代表不同,普通公众更多是从媒体报道中了解气候变化谈判和低碳、环保知识的。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很多普通老百姓、企业领袖、政府官员等都持续关注。一位企业高层告诉记者,他说,“最初总觉得气候变化离我们很远,但是自去年关注了哥本哈根会议的报道后,才意识到气候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如今,在很多公司关于低碳、环保问题的议题中,他都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2009年,很多官方和民间媒体纷纷开设专版和专题报道气候变化和低碳、环保。它们还和NGO合作,向公众普及节能环保知识,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刘婷的好友就是从一个公益活动中赢得了亲赴哥本哈根的机会。

  哥本哈根会议不仅向民众普及了低碳理念,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转型。

  会议前,中国政府做出自主减排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郑重重申,“我们言必信、行必果”;翌年春召开的两会上,政协一号提案力挺低碳经济;10月刚出炉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中,“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被写进国策。曾有专家说,当一个问题(气候变化)变成一个热门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胜利。

气候大会促企业低碳转型

  2009年,国际社会聚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问题成了各个国家的重大课题,而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与此相适应,在刚刚公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顺理成章地成为重要的工作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但业内专家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完成这一个约束性目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经济增长很大一部分由需求旺盛、高耗能、高排放的第二产业所牵引。2008年,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8.6%,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40.1%,而现有的这种产业结构导致整体的经济发展以“高碳增长”为代价。

  因而,从长远来看,企业在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企业向低碳发展战略转型,既是对国家政策的回应和实践,也将影响到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从而对公众、地方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前不久,为期3年的“低碳企业责任行动”在北京启动,由10家大型企业共同发起,目的是联合政府、地方、上下游产业链和学术机构各方力量,帮助和引导企业和地方探索低碳发展模式,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成长。

  专家认为,这次由各行业领袖企业共同主导的“低碳企业责任行动”,不仅标志着低碳经济发展已经由国家战略进一步深化为企业行动,同时也标志着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开始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业内人士指出,从长远来看,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至少需要解决3个层面的问题: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社会层面的参与和实践。在国家政策、产业转型和公众参与这3方阵营中,产业因素可谓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产业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成本问题,同时,一些经济实力雄厚、在低碳环保方面发展较快的先锋企业更承担了探索和表率的作用。

  以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包容和吸收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汽车产业形成广泛的关联效应,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企业向低碳发展战略转型,也成为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据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介绍,他们已经制定出一整套针对中国国情的绿色环保方案,涵盖了原材料采购、零部件测试、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