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要全民慈善,更要慈善公信力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09日 10:4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2010年公益领域被一个热词搅动,那就是全民公益。全民公益倡导的出发点是美好的,发起倡议也并不困难,但是全民公益能否真正开展起来还是要看公众能否买账,对当前的慈善公信力是否有足够的信心。

  2010年12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广州召开“2010年全民公益启动大会暨全民公益论坛”,在全国范围内号召全民以月月捐的形式,参与到全民公益中来,广东是此次全民公益的试点地区,正式拉开了全民公益的大幕。

  在扶贫基金会全民公益的方案设计中,他们选择了月捐的形式。扶贫基金会与中国银行合作,利用中国银行在全国的1万个营业网点,开通扶贫月捐业务,公众可以在各网点填写《“扶贫月捐”捐赠人申请表》办理捐赠业务。中国银行根据申请表中确定的捐赠额度和年限,每月从该捐赠人的账户中扣取授权的捐赠款项(每月最低10元),月捐募款汇入扶贫基金会账户。

  月捐活动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扶贫基金会将与有意愿参与月捐活动的城市、高校、社区、家庭和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并以之为基本单元来开展全民公益活动。

  将公益扩展到全民领域,动员最广泛的人群来参与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韩俊奎指出,“全民公益的号召和开展最大的意义在于对全民思想的启蒙,在全民范围内传播公益精神和公民理念,这种启蒙对未来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在肯定全民公益的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现实的考量全民公益的执行层面,因为仅仅发出倡议是不够的。在对全民公益的诠释和论证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陶传进有一个名为浇水工的小故事。

  一个浇水工在森林公园中,只是执行命令的每天拖着水管走来走去,周围的游人对于他而言都是陌生人。他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也感受不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无法参与到更多的社会事务中,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直到有一天,这个浇水工看到了带着女儿来公园游玩的母亲。女儿的手脏了,母亲希望能借用浇水工的水龙头洗洗手。浇水工没有任何犹豫地就答应了。洗完手后,母女都很高兴地感谢浇水工的帮助。浇水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尊重。

  这种举手之劳就让自己感受到快乐,这促使浇水工有了做志愿者的念头,渐渐地,浇水工也不再满足于仅仅做志愿者,而是开始参与到社会组织中去,开始为社会组织捐款。“这些帮助别人的小举动可以带来友好、尊重、价值,如果将其扩大,他感受到了快乐,会去做志愿者,进行捐赠,这样发展下去,这就是‘公益的主干道’。”

  然而,陶传进也直言,全民公益是期待与风险并存的。“浇水工到了为社会组织捐款的阶段,是存在巨大的风险的。”陶传进所指的风险是,社会组织如何能够保证,浇水工在捐款后,如何能够一直感受到自愿捐款的快乐,并感觉到最大化的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有被强迫的感觉。也就是,社会组织如何通过机构的透明、专业来很好地为捐款人做好服务。

  说的更直白一些,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公信力能否给公众足够的信心。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如果他们认为自己的捐赠没有落实到位或者说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那么他们的公益热情必将受到伤害,他们对公益的态度可能会踊跃到半信半疑再到敬而远之,全民公益做成了全民伤害。

  公信力的缺失也正是当前公益事业发展面临的现状,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夸大其词。一项网络调查表明,8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是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在中国做慈善事业,无论是公募慈善还是私募慈善,凸显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慈善公信力的普遍缺失。

  而公信力的建立对于社会组织和政府的角色定位是有要求的。如果社会组织不发达,意味着公众和全民的参与缺乏爱心的平台。有学者提出现代公益的特点在于组织化程度比较高,通过现代公益慈善组织从事公益慈善行为。“在这方面,因为政府的角色不清,很多大量公益慈善组织还是体制内的,独立性、自主性不高,因此对民间的组织形成了一定的挤压。”

  对于政府在慈善中的角色定位,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认为,政府在公益慈善方面确实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和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自己和慈善组织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些方面如果越位了,就有可能挤压公益慈善组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