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0日 16:4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加班一小时能挣十元钱
他16岁辍学打工,18岁参军入伍,21岁部队转业,陪伴他一起回家的是一张伤残证明和一枚优秀士兵证章;他在罐头厂端过原料,在活塞厂做过小工,在学校当过保安,如今他是威海乳山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被人称作“散财童子”,却对自己每一笔花销都严格控制。
曾经跟着母亲四处借饭吃
上世纪50年代流行闯关东,马勇的父母也随着闯关东的人潮涌进了那片黑土地———吉林省通化市抚松县。
1977年,马勇出生在抚松县的一个小村子里。说起闯关东的日子,除了那片宽广的黑土地,就是村子里驻扎的部队。马勇的童年就是黑色和绿色交织的记忆。
“响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还有叠成豆腐块的背包。这一切都让我深深沉迷。”马勇说,对军营向往最迫切的时候,他每天用家里的铺盖打成包裹背在肩上,远远地模仿部队官兵训练的场景。
1993年,马勇和哥哥跟随父母回到了位于威海乳山的老家。闯关东的日子过得清苦,没有积蓄。终于,在一个雨天里家里的面缸见底了。
“四张等着吃饭的嘴,难坏了我母亲。”马勇说,跟着母亲满村里借面的经历,他这一生都不会忘记。“走了6户才借到一碗面。母亲做了一锅疙瘩汤四口人分着垫了垫肚子。”
回乳山老家半年后,马勇辍学了。附近的一家罐头厂里多了一个端料工。“每天10块钱,工作12个小时。到冬天手脚全部冻裂了。”说起那段经历,马勇并不觉得辛苦。“我能挣钱了!”
“国家给的钱要用到实处”
18岁那年,马勇圆了自己的军营梦,成为了济南军区某部的一名新兵。
1996年8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颁发优秀士兵证章。这一年,马勇拥有了一枚优秀士兵证章。“这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说到优秀士兵证章,马勇仅存视力0.4的眼睛里透出了晶莹的亮光。马勇说,眼睛在一次执行公务中受伤了。“三等乙级伤残转业军人就是这么来的。”
1998年马勇转业了,带着优秀士兵证章和伤残证回到了家乡乳山,成为了活塞环厂的工人。每月400元的收入,他一干就是8年。第8个年头,工厂倒闭了,马勇找到了一份学校保安的工作。
“国家每年都给伤残补贴,这些钱我都不能留。”马勇说自己有手有脚能挣钱,国家给的钱要用到实处。总想着将伤残补助金用到实处的马勇,开始注意起他所在学校的一名孤儿。“两个馒头,一瓶自来水,就是他日常的伙食。”
“我饿过肚子,知道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从那时起,马勇每月拿出100元给那名孤儿补贴伙食。
“别人说我傻,可我不在乎”
2006年开始,从最初的1人,到3人、5人,直到现在的12人,马勇先后资助过30多名学生。“具体人数我记不清了,钱数也没有刻意记着。”马勇说,自己能力有限,就想叫孩子们吃饱饭。
“我没多少钱,但是我能管饱他们饭。”马勇资助学生有自己的标准,“一定要男孩,孤儿或者家庭没有经济收入的。”当记者问为什么只资助男孩时,马勇有些无奈。
“不是没资助过女孩子,但是有闲言碎语。”原来马勇至今还没成家,附近一些人得知他资助高中在读的女孩时,纷纷怀疑他的动机。没多久闲言碎语传到了马勇耳朵里,他当即结束了对女孩的资助。“别人说什么我不在乎,我怕对那女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2010年,马勇资助的对象达到了12名。至今为止,他5年先后资助30余名困难学生。每个月15日发工资,16日他便准时赶到银行,从工资卡里取出钱按照初中生每月50至80元不等,高中生每月100至150元的标准给学生打钱。
“脑子缺根筋,傻,说我什么的都有。”马勇说,别人说什么他都不在乎。
“生活清苦也要懂得满足”
记者提出想去位于夏村镇的马勇家中看看时,他断然拒绝。“你放心,家里的生活能保证。”在记者再三要求下,马勇才同意带记者到他的宿舍看看。
在路上,马勇反复向记者强调,“只是个落脚的地方,平时疏于收拾。”在距离船厂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所废弃的学校,被船厂收购后成了员工落脚的地方。
走着走着,旁边垃圾池里跳出一只白底黑花的狗摇着尾巴向他撒欢。“这是宝宝,我收留的流浪狗。前阵子刚做了‘妈妈’,产下5只小狗崽。”“晚上看门全靠它。”马勇说,平时他和“宝宝”在一起,看看电视,日子过得挺舒服。
眼前破旧的院落,一排低矮平房,最东头那间就是马勇的宿舍。跨过宿舍门口的一条污水沟,记者被“宿舍”的景象惊呆了: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被三张上下铺占得满满的。马勇的床在靠近门口的位置,厚厚的被褥将窄窄的床铺挤得只剩一个窝。床的上方堆放着马勇所有的家当。
这个宿舍里最值钱的要算马勇的电视了。12寸的小电视在马勇看来已经足够。“以前工友送的,能收三个台。”
公益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