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5日 11: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无到有
达到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标准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
2001年4月27日,中央警卫局礼堂,面对数百名身穿天蓝色救援服的队员和地震专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庄严宣布,并亲手将鲜红的救援队队旗授予这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年轻队伍。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以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一营为主组建的,主要任务是对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
喜闻组建救援队的消息后,全营官兵个个摩拳擦掌,争相报名参加。工兵团严格按照体能、工兵专业知识、体形体重和思想表现等方面组织考核,一过一个地过“筛子”,确保了选入人员个个素质过硬。
救援队组建之初困难重重:无训练教材,无评定标准,无现成经验……
面对摆在眼前布满英文、价值连城的进口救援装备,队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时任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支队长的刘向阳说:“只要使命在身就要学而不止,绝不能因专业不对口而退却,更不能因底子薄弱而放弃,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地震救援过程中,队员们常常要面临血腥、惨烈和恐怖场面。在团营区后山一片墓地上,一营官兵就在漆黑夜晚进行“坟场摸点”心理素质训练。为更好地适应救援需要,他们还到医院太平间帮助搬运尸体。此后,凡是新队员入队,“坟场摸点”和“太平间练胆”成了必训课目。
勤奋好学是中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的特色,他们将《救援装备》、《结构力学》、《英语流行口语2000句》、《心理研究》等20多部专业书籍熟记于心,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了新装备的性能参数,制定了训练方案,还先后探索出高空救援、废墟下黑暗无氧搜救等10余种救援方法。
2009年11月,一场由联合国组织的国际救援能力分级测试紧张进行。
在联合国考官苛刻的审视中,参加测试的一营官兵,高标准完成了空中远程机动、指挥所开设、搜救行动共21个课目150个内容并全票通过,获得了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亚洲第二支、全球第十二支国际重型救援队,也是一支达到联合国重型救援队标准的专业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人无我有
彰显国家级地震救援特色
作为国家救援队的成员,一营官兵的手机都与中国地震局联网,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地震情况。一旦获知地震信息,队员们不管是在外办事,还是在家休假,都会迅即返回部队,等待命令。
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不可预测。一营官兵始终保持待命机制,常年处于战备状态,时刻准备接受总部的救援命令,以确保在1小时内完成国内救援任务的启动准备,2小时内完成国际救援任务的启动准备。
汶川大地震,一营官兵接到应急指挥中心的短信通知后,14分钟就完成了出动准备,1小时35分到达北京南苑机场,震后6个小时到达救灾地点,连夜展开救援行动,成为灾区以外部队中第一个到达灾害现场、第一个展开救援作业的专业救援队伍。
走进工兵团某器材仓库,只见声波震动搜索仪、光学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各种装备器材整齐地排列着。
据介绍,工兵团的救援装备可分为两大类:车辆装备、搜救器材,另外还编配了拥有联合国批准认证的《高级犬搜索证书》的专业搜救犬。
搜救器材中,光学生命探测仪、声波生命探测仪和雷达生命探测仪,犹如废墟中的“胃镜”、“听诊器”和“CT机”,任何生命迹象都难于逃过他们的“火眼金睛”,从而大大提高了队员搜寻废墟深处生命迹象的能力。
该团团长王洪国说:这些都是目前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位置的装备。先进的装备与过硬的专业技术,加上平时的严格训练,确保我们能在第一时间快速机动,出色完成好各项抗震救灾任务。
2010年1月12日,海地地震,楼房倒塌,我8名同胞被埋废墟。
这里是一座高达十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震后成为馅饼式的坍塌,原体十层楼的建筑,变得只有2层楼高。中方人员被困的大致位置,更是呈粉碎性坍塌。
当地无法提供大型机械,队员们用先进的“地震救援六件套”、破拆救援装备,荷马特液压泵组件、汽油破碎机等工具,连续奋战两天一夜,打通了6层楼板,终于找到了8名同胞的遗体。
在搜救现场,国家救援队的一流装备,更是让救援队员如虎添翼。
在玉树地震救援中,救援队在结古镇西北牛宾馆搜寻到废墟深处有生命迹象,于是,立即利用搜救犬进行定位,然后再用光学和雷达生命探测仪对幸存者进行精确定位。受困者位置确定后,营救行动立即紧锣密鼓地展开,经过4个多小时的破拆,从废墟里挖掘出一条生命的通道,4名受困者全部被安全救出,无一人受伤,创造了地震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