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慈善”这个词汇是近年来才为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但其实"慈善"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共同的美德。在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社会救济的传统;在中国,自古以来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墨子讲"兼爱",其实都与慈善有关。那么,到底什么是慈善及慈善文化呢?中国各个时期的慈善文化有哪些特征? 中国当代的慈善事业该如何发展?这一讲中,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周秋光老师将为我们解答这些问题。
官方主导,养济为主
从字面上看,"慈"和"善"都各有所指,但"慈善"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慈善是一种"为人"与"无我"的人道主义精神,任何行为带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就不是慈善。第二,慈善是一种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善源来自民间。如果政府利用国库中的钱实施救济也不是慈善。第三,慈善是一种社会利益的调节器, 一种社会再分配形式,这种分配是以社会成员的慈善心为基础的,起着安老助孤、扶贫济困的作用,同时也能稳定社会秩序。
慈善文化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是利他,包含着平等互助的理念。千百年来,慈善文化在中国社会这个大环境中有兴有衰,在不同的时空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宏观地讲,中国古代慈善文化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首先是慈善文化的根深深地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中国传统文化是宣扬信善的文化。儒家孟子的"四善端",道家的"知足常乐",佛家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这些宣扬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
其次,古代的慈善救助是以政府为主体来承担的,民间慈善起辅助、补充的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中国历代政府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政府把实施社会救助看成是仁政、爱民的表现。另外中央集权的制度使财富集中于政府手中,政府有能力办慈善。最重要的是,中国历代政府禁止民间结社,以防威胁到自己统治,而慈善很容易导致结社。
再次,中国古代慈善救助的方式以养济为主,只救身体而不救灵魂,只授人以鱼而不授人以渔,是一种消极的救助。
沉重打击之后,民间慈善重新开始
到近代,中国的慈善文化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可以从这些变化中看出这时的慈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人认识到慈善不仅要救助贫困弱势群体,还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改变社会环境,让全社会的人都受益。此外,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频频发生,政府没有能力救灾,一些民间的有识之士就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救灾、做慈善。这样民间力量就代替政府成了慈善救助的主体。
民间慈善兴起之后,各种各样的慈善团体也纷纷出现,改变了过去以个体或家族办慈善的格局。像19世纪80年代,上海就出现了一批慈善家团体,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这些机构团体的发展非常迅速,到1930年,上海的慈善团体已有119个;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参与救灾的慈善机构就达几十个之多。
另外,善款来源更广泛,救助方式和手段更先进,救助范围更广阔,慈善法规纷纷出台都反映出了中国近代慈善迅速发展。应该说,近代是中国慈善成长最好的时期。
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慈善文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两顶帽子将慈善压垮,一顶说慈善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是一些帝国主义间谍来中国搜集情报的外衣;一顶说慈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慈善只是封建统治者笼络人心的工具。这样,中国民间的慈善事业就被彻底否定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40年里,中国基本没有出现过慈善事业和慈善活动,慈善理念被淡化,慈善文化出现断层。
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现当代慈善事业复兴的起点。在这之后,中国慈善事业迅猛发展,各种慈善活动大量出现,民间慈善组织纷纷建立。但是,这个时期中国的慈善事业依然是政府主导的,虽然取得的成绩巨大,但是问题也不少。一是筹款数量与方向不佳,在中华慈善总会成立的最初7年中,筹集到的总善款只有12亿,其中一半来自海外,10%来自港澳台,中国大陆的捐款只占30%.二是中国慈善机构数量不多,到2004年,中国慈善公益组织只有395个,而且绝大多数是官办的,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三是动员资源的能力不强,2003年,美国慈善捐款达67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9%,而同年中国的慈善捐款只占GDP的0.1%.中国慈善事业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政府的缺位、错位是有很大关系的。
朝"五化"前进
那么当代中国的慈善事业该如何发展呢?从历史上看,民办慈善比官办慈善要好。但是我国的慈善事业曾中断40年,突然要复办,没有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那么到现在中国开始民办慈善的条件成熟了吗?从现实来看,条件还不成熟,比如政策法制环境和社会监管机制就没有。这时政府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变"官办"为"官助",主要要做好这三件事:培养国民的慈善意识,营造社会的慈善氛围;加快慈善立法的进程;对慈善事业进行合理有效地监管。其他的,就应该让非官方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发挥它们的作用。
中国的慈善事业最终应该朝着民营化、法制化、系统化、专业化和普及化这"五化"发展。所谓民营化,即依靠民间力量,限制政府干预;法制化,即将慈善纳入法律管理的轨道;系统化,即各慈善组织要加强交流,形成合力;专业化,即慈善从业人员要懂专业;普及化,即人人都要有慈善理念,但这个目标还比较遥远。只有这样,中国的慈善事业才能走出一条健康、正确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