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献血与造血”——宗庆后遭遇的慈善尴尬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13日 11: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中国经济网讯 “中国首富”宗庆后大概不会想到,一场因故无法参加的“巴比”慈善晚宴,竟成为部分网民攻击的导火索。原因之一,就在于当媒体问其不参加晚宴是否“因怕被劝捐”时,宗庆后式坦诚的表态“并非捐钱才是真慈善”。与此同时,“中国首善”陈光标则高调回应“巴比”之邀,誓将“裸捐”坚持到底。 

  对比两者的表现,舆论自然反应激烈。对于陈光标不吝赞扬之辞,对前者所代表的群体则批评、指责不断。看似泾渭分明的论调下,实则是重弹中国式慈善“以数字论英雄”的老调——相较于“巴比”、陈光标这样以全部或大半财富进行捐赠的行为,其他的富豪们尽管有或多或少的捐款,对比其财力却仍旧是不合格的。在卡耐基的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之下,该部分人群俨然成为缺乏爱心、为富不仁的群体。 

  只是,卡耐基的另一些表达却被有选择的遗忘了——在120年前的《财富的福音》中,卡耐基说道,“现在的这种给穷人大把撒钱的慈善,与其说是做好事,不如说是罪恶。与其“济贫养懒”,不如将这些钱用于提高穷人改变他们命运的能力。” 

  虽然,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式慈善来说,捐钱是最直接也最简单的捐助方式。正因为如此,社会必须对“陈光标”们报以足够的敬意,并给予足够的褒扬。但是,笔者认为,一方面不能简单地以捐不捐款来作为评判企业家的道德标准。因为企业家不管其有多少资产,能够用于个人消费的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就拿宗庆后来说,据说他一年的消费不足5万元,还不如一名普通员工。因此企业家名下的财产即使不捐最后也还是社会的,死了谁也带不走。但是资产在有钱人手里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如果都捐掉就没有这种能力了。所以我们要鼓励企业家去努力创造更多地财富才对,而不是简单地捐掉了事。另一方面,慈善也不能陷入“以数字论英雄”的陷阱,更不能因为“是富人就必须拿钱来”而重蹈逼捐的窠臼,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式慈善遭到的尴尬。同样,在当前公益活跃度大有提升的情况下,由于慈善立法上的滞后和规范上的不足,公益善款的去向与用法仍是“雾里看花”般的不明不白。 

  或许,“中国首富”宗庆后认为,与其将钱被用在不明不白的慈善捐款,倒还不如做明明白白的公益投资: 

  截止目前,娃哈哈在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累计投资53亿多元,兴建五十多家分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88.78亿元,利税103.84亿元,解决了当地一万余人的就业。同时娃哈哈现有员工3万多人,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员工占80%以上,而通过23年来价值达230亿元的农副产品收购,更是直接、间接解决了130多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在此,我们如果将捐款慈善比作“献血”,将投资贫困地区比作“造血”。尽管“献血”能够迅速解决由“缺血”造成的种种病痛。但即便是献出全身的血液,能够解决的缺血问题终究有限。而相对缓慢却稳定的“造血”,却有可能形成持续而长久的良性循环。 

  所以,即便已经“裸捐”,“陈光标”们在慈善方面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而对于当下试图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式的逼捐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舆论氛围,找“富人要钱”虽然痛快,倒不如让他们用钱为贫困地区干点实事更加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