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中国式慈善,长路漫漫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2日 10:3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下午。北京深秋的寒冷阵阵袭来,但是在北京颐锦温泉会所里,包括专家、学者、企业家在内的十几位嘉宾齐聚一堂,怀着诚挚的热情参加了中华工商时报主办的学习型论坛,本次论坛主题是《中国企业家的慈善情怀》。在巴菲特与比尔·盖茨的慈善晚宴和“陈光标”式的裸捐之后,慈善,这一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要如何对待所拥有的财富。

  慈善与争议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以最快的速度造就了新中国的第一代富豪,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们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同时开始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1998年特大洪灾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开始逐渐成长,经过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干旱、玉树地震、南方大水,在每一次灾难面前,各方的慈善行动赢得了国人的赞许与感动,然而,伴随而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

  事件回到2008年汶川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后,王石在其博客中的一段话引起轩然大波:对捐出的款项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我当然表示敬佩。但作为董事长,我认为万科捐出的200万元是合适的。这不仅是董事会授权的最大单项捐款数额,即使授权大过这个金额,我仍认为200万元是个适当的数额。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应成为负担。

  这一举动立刻引发网民的不满和愤怒,甚至称其为“冷血企业家”。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灾难频发,在每一次社会捐赠过后,网民们都会在网上将所有的捐款企业与个人搜集齐后一一罗列出来比较,在无形有形之中形成的社会风气,对于企业来讲,也确实成为一个不能怠慢的问题。

  冷静之后大家发现,王石在博客中提出的观点,应该说不失真诚和理性,企业如何掌握捐献的方式和节奏,是企业的重要课题。

  巴比夜宴后

  2010年9月29日,备受各界瞩目的巴菲特、比尔·盖茨的慈善晚宴在北京举行,大部分受邀嘉宾是由杨澜和吴征及“阳光文化基金会”帮助盖茨基金会联系参加的。参加晚宴的都是在中国颇负名气的各界精英,如:民营企业家曹德旺、陈丽华、陈发树、陈光标、王传福、郭广昌、牛根生、余彭年,还有民政部部长李立国等数个部长及工商银行姜建清、中国人寿杨超、招商银行马蔚华等央企领导人,地产名人王石、潘石屹,IT精英张朝阳、李彦宏、马云等,当然,也有一些受到了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邀请没有去的企业家。

  整个活动自始至终都未提及“劝捐”的话题,并且也没有任何人做出任何捐赠承诺,主要通过座谈互动方式,交流彼此观点和思想,了解各自对慈善事业的看法。晚宴前的交流时间不到两小时。然而,巴比晚宴的意义却远比晚宴本身的意义要大得多。自晚宴筹办开始,到晚宴结束之后,关于慈善事业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各方观点互相交错,关于慈善议题的争论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不但有理性的争论,还有近乎白热化的争吵,观点相左也彼此辉映。

  从巴比晚宴的前前后后,其实大家争论最多的莫不是对于慈善的态度。但巴比晚宴之后,我们对慈善的思考还远远不能停止。

  慈善制度的欠缺

  在中国,慈善事业应该是刚刚起步。此前,中国的慈善义举多以个人和零散为主,慈善几乎不存在有效地组织;对于善款的管理和使用,也引起过质疑和猜测。在今年发生的玉树地震后,人们对于将捐赠款项交给当地政府管理的举措感到不解和质疑,

  这些无疑都阻碍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早前,英国广播公司以《超越“富”而不“善”》为题报道了中国不缺少富翁,但慈善家很少的现象,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种种原因。据统计,中国工商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只有不足1%的企业参与过捐赠;近年来,中华慈善总会所获捐赠的70%来自境外,包括港、澳、台,而中国大陆富人的捐赠不到15%。

  作为对比,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近4年给慈善事业的捐款达235亿美元,相当于他现有净资产的60%。在他50岁生日那天宣布,将捐出所有个人财产数百亿美元给社会,不会作为遗产留给子孙。不过,人们在极力推崇这些善举指责中国富人的时候,却不曾想,比尔·盖茨家族作为盖茨基金会的管理者,他仍然拥有对这些财富的使用权。显然,这种制度在中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目前,国内的基金会分两种,公募和非公募。公募基金会有权向公众募捐,而非公募基金会无权向公众募捐。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底,我国共有基金会1800余家,其中公募基金会为991家,这里包括各省的红十字会,其中,李连杰发起的壹基金也只能是挂靠在红十字会下艰难生存。虽然大部分只能依靠企业输血,无法自己造血,非公募基金会因国家的鼓励政策,从2004年开办第一家至今,也已发展到800多家。公募与非公募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