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9日 09:4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东北网
在重庆开县一个偏远山村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家的电表5年来总共只走了6.1度。老人“节约”事迹被一位村官曝光后,有网友将老人称为“节约先锋”。
节能、低碳、环保等都是现在的热词,热词热到一定程度就会改变人们对一些生活场景的价值判断,比如媒体给张青田老人扣上“节能先锋”就是最新的典型例子。尽管可能是反语。
现在讲究节能、低碳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原教旨主义倾向,毫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考虑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需要。凡事都要有个度,节能也是如此,一个农村的无儿无女的五保户的生活图象在“五年只用6.1度电”的事迹面前展示的如此凄凉、灰暗。新闻报道也提到了“奇迹”发生的具体做法:家中不置办任何电器,天一黑就睡觉。这种脱离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跟100年前的中国人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生活方式的存在不仅不值得提倡,反而值得人们反思,如何让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过上现代化的幸福生活。
其实,这种事情换在若干年前,张青田老人绝不会成为什么“节能先锋”,社会也不会对刚刚从煤油灯时代升级到电灯时代的落后地区,提什么节能要求。反而更乐见他们好好感受迟来的现代文明生活。对于农村用户来说,提倡科学用电比扼杀生活品质更人道。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国家里,完全应该存在不同的消费观念,没有必要为了迎合某种潮流而刻意地在全民中进行无差别的不合时宜的消费运动。还以用电为例,我以为城里人比农村人用电多,也应比农村人负有更多的节能义务;而城里人中富人又比平民用电多,也应比平民负有更多的节能义务。既让城里人学会节电,又让村里人安心用电,两者并不矛盾。这才吻合中国国情,也才能够开创一个可持续、不扰民的低碳时代。
“节能先锋”出现在偏远的落后地区农村,这本身就是一件错位的事情,但是有些人竟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凄凉之处,不可谓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