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盖茨们”能否启发慈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3日 11:4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裸捐”“捐一半财产”“慈善宴”……随着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慈善之旅”27日登陆中国,有关慈善的话题再度成为热门。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哪些富人仿效盖茨、谁又婉拒了29日的“慈善宴”邀请。其实,大可不必纠结在谁要成为“盖茨第二”抑或是谁要“裸捐”,而不妨思考一下,西方慈善理念和制度安排是否可有“洋为中用”之处?

  应该说,中华民族慈善捐赠的传统源远流长,从古到今,特别是每逢大灾大难,无数人真诚奉献自己的爱心,感天动地的事例不胜枚举。

  但不可否认的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对于慈善事业尚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全社会的慈善文化、慈善观念尚处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初步阶段,富裕人群的财富观和社会责任观还远未成熟。

  来自中国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慈善基金会总数不足1800个,而同期美国慈善基金会的数量已接近10万个;慈善捐款额总量几百亿元人民币,不足美国慈善捐款规模的三十分之一。

  西方社会的慈善理念值得我们思考。许多人把慈善和公益捐助看作其道德原则的实践,并从中得到精神满足。比如,1998年美国有约70%的家庭作了捐赠,慈善捐赠成为一种风气。从洛克菲勒到今天的盖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着西方主流慈善观的发展。

  西方社会的慈善制度建设值得借鉴。能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的各种慈善基金会是西方慈善事业的主要运作方式,而政府对慈善基金和非政府组织也有管理制度。比如,英国早在17世纪就颁布了《慈善使用法》。同时,鼓励捐赠的税收制度让慈善成为一种自觉自愿行为,各种荣誉安排也给捐赠者带来一定的社会声望。

  当然,借鉴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西方慈善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财富积累速度、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决定着其慈善事业发展有自己的特点。是否捐赠资产或捐赠多少于慈善事业是一种个人自愿行为,社会应以宽容之心看待。

  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发展慈善事业也不例外。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捐赠款物成倍增长,各种慈善基金会纷纷建立,一些慈善晚宴高调举行,社会著名人物也在以言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慈善文化在发展。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人们希望慈善理念能如涓涓细流,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慈善事业的制度建设能走向成熟,推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