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破解农村环境信访举报难题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0日 11:0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环境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环境信访举报问题涉及环保工作和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环境信访举报作为社会矛盾的一个排解渠道,是民意表达的重要方式。如今,基层农村环境信访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信访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呈现出上升化趋势。除了国家、省、市、县畅通投诉渠道带来的一信多投、一电多打重复信访外,农村地区发展到新阶段产生的矛盾、基层环境执法存在的“软肋”也成为农村环境信访亟待破解的难题。农村环境信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镇村规划不合理。农村镇村工业多存在先建设、后规划、再规范的情况,厂民混杂或在农家院落建厂的现象比较普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或将居住点搬迁,需重新统筹规划和投入资金,更需要较长的实施过程,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二是部分环境标准缺失。镇村工业企业量持续增加,废气、噪声引发的环境信访问题较多,目前废气监测存在滞后性及复杂性,监测数据与企业工况、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一旦企业采取应对措施或因天气变化,监测结果无法反映实际情况,给信访处理带来难度。

  三是污染补偿不易到位。农村环境信访举报大多为权益诉求,涉及经济赔偿,调解裁决难度大。公众环境意识增强或双方对补偿内容存有歧异,都可能导致信访举报量迅速加大。一些环境事件的背后,往往掺有其他矛盾,而污染问题则成为“导火索”,处理起来非常复杂。

  四是基层监管措施“软”。“五小”企业利用地广人稀、污染容易稀释、违法风险小等条件在农村偷偷生产。一些针对“五小”的环境信访即使查实属违法行为,但业主若不自觉履行,基层只能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下发后按程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致使一些环境信访问题不能及时、彻底地解决。

  环境信访本身具有“双刃剑”的属性。唯有切实畅通环境信访渠道,及时妥善地解决环境信访中反映的问题,创新举措,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时切实做到不推、不拖、不等;坚持定期开展下访活动,主动摸排、发现各类信访问题,及时化解,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难”的被动情况;切实做到“四破四立”,才能逐渐把信访问题控制在基层、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是破除“应付”的意识,树立“责任”的理念。做好信访工作,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实施和搭建听证平台,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置于群众和社会监督之下,既为当事人提供一个质询、辩论、协商和评议的机会,又为双方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找到一条途径。

  二是破除“畏难”的意识,树立“作为”的理念。民意似水,宜疏不宜堵。回避矛盾,矛盾就只会越积越深;逃避问题,问题只会越来越复杂。组织开展环境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对有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等苗头和倾向的要一案一档,及时疏导。涉及多部门职能交叉的环境信访,应建立部门联合协调处理机制。

  三是破除“就事论事”的意识,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要“跳出信访抓信访”、“换个角度看信访”,综合施治,多管齐下,强化战略思维、树立科学态度、增强操作能力。进一步畅通信访投诉渠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信访问题,实行包案到局领导和科室负责人,局领导每人每月至少有一日接待群众来访,每人每月至少带案下访一次。对于个别棘手的环境信访问题,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带案下访制度。

  四是破除“一阵风过”的意识,树立“一以贯之”的理念。信访工作不能时紧时松、浅尝辄止,贵在坚持,重在坚守,形成常态。对环境信访居高不下的企业,通过聘请和组建环保特约义务监督员队伍,获取第一手最真实的环保信息,既可以调动环境监督的积极性,又延伸了监管视线,有效地弥补了环境监察力量的不足,也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投诉与现场执法不及时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