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制度建设比捐赠人更值得关注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6日 15:4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11月8日,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以个人名义向南京市政府捐款10亿元,用于金陵大报恩寺重建,成为中国慈善史上最大数额的单笔个人捐款。重建工程预计明年初正式开工,10亿元捐赠将于年底一次性捐给中华慈善总会,再分三次拨付南京市政府。王健林事后受访,称自己并非佛教信众,捐赠也不是信众的布施,而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新京报》11月9日)

  10亿元,中国慈善史上最大数额的单笔个人捐款,未赢得喝彩和掌声,还惹来争议声一片。王健林没想到,中华慈善总会应该也没有想到。虽然质疑之声事出有因,但抛开慈善公信力、透明度等众所周知的因素,政府在捐赠中的角色含混不明则加剧了公众的质疑。

  首先,只要王健林的10亿捐款来源合法,只要捐款出于王健林真实愿望,只要捐给的用途不违法而且符合公序良俗,那么,捐款就比不捐强,更何况是10亿巨款。其次,捐建“金陵大报恩寺”是否是慈善捐赠,抑或只算得上公益性捐赠,不归王健林管。作为捐赠人,他有捐的自由,也有不捐的自由。

  当然,公众的质疑并非只因捐建寺庙,还因“受益方”的特殊身份:南京市政府。政府能够接受捐款吗?10亿元捐给政府,是否有钱权交易之嫌?这恰恰是目前公众神经的敏感地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规定,企业只有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才可以给政府捐款,用于重建古迹给政府捐款缺乏依据。另一方面,《慈善事业促进法》尚未出台,慈善和公益的边界,政府受捐的边界尚不明晰,引发质疑也就在所难免了。

  可以看出,王健林被质疑是目前我国慈善制度不完善、环境不成熟的一个缩影。他不是被质疑的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此前,陈发树、陈光标,甚至黄如论,可谓不胜枚举。笔者并非反对对捐赠人进行善意的监督,而是遗憾于这种监督走上了“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度捐赠目的的极端,缺乏冷静的思考和扶持的耐心,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并非好事。

  一笔巨额捐赠出现的第一时间,公众乃至舆论的焦点习惯性地放在了捐助人身上。当质疑成为习惯、成为常态甚至主流,我们很难寄望一个慈善家涌现、捐赠井喷的慈善未来。公信力的塑造、透明度的提升、制度的完善并非捐赠人能够承担得起的责任,我们需要以更大的耐心,鼓励捐赠人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舆论的焦点或者说主流,应该放到制度建设上,放到善款的使用和结果的跟踪上,而不是放在质疑捐赠人上。

  慈善需要包容,对向善者更需多一分包容。慈善环境和制度完善的成本,不应都让捐赠人承担。(■ 文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