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关于大学生从事有关艾滋病的志愿服务情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30日 10:2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存活时间越来越长,艾滋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的看法已被发达国家普遍接受,在对艾滋病人的长期照顾中,援助志愿者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社会提出与之相配的志愿服务需求。在艾滋病防治领域,通过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对消除歧视和改善艾滋病的污名化处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我国目前拥有普通高校2263所,在校大学生总数2021万人(1) 。在人数众多,志愿者资源丰富的大学校园中,对艾滋病的志愿服务却一直发展缓慢,这方面的原因值得有关部门和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

  2009年本项目组通过抽样的技术,对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山东、安徽等8个省份的21所高校的130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以此来了解全国各地大学生从事有关艾滋病的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相对准确掌握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和大学生志愿者在艾滋病防治的志愿服务中参与的现状和问题,以利于更好地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对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动员。

  一、 调查发现

  本调查主要了解大学生从事艾滋病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服务的主要内容,服务对象,对服务的参与情况,效果评价,和他们对培训的需要等六个方面。

  1. 从事有关艾滋病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15%表示参加过学校开展的与艾滋病相关的志愿活动,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在年级、年龄和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年级方面以低年级为主,其中一年级学生(22.0%)参加艾滋病志愿活动最多,其次是二年级(16.5%),最少的是四年级(6.9%)。专业方面,医学专业明显高过其它专业,占41.2%,这一定程度上与医护人员在目前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实际参与的现状相吻合,其次是法学专业,占20.6%。

  在艾滋病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中,学校的红十字协会是艾滋病相关活动的最主要机构,比例为51.3%,其次是青年志愿者协会,活动比例为41.1%;学生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为26.2%,校外机构的比例为13.4%。

  调查显示,学校举办的预防艾滋病的志愿活动比较集中在一年一次的短期活动,比例为25.2%,(另有36.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举办长期持续活动的比例仅为4.1%。

  2.服务内容

  调查显示,对普通人群的宣传教育是学校组织的最多的与艾滋病有关的志愿活动内容,比例为41.2%,其次是同伴教育,比例为18.4%。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的志愿服务内容也以这两个部分为主,比例分别为32.6%和18.1%,其中同伴教育在服务供给和需求方面几乎没有明显差异。

  同时,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以下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对艾滋病病人家属的支持帮助(16.4%)、对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活动(12.3%),对艾滋病病人的支持、陪伴等具体的服务(11.4%)。而以上三种服务内容,在学校的实际提供内容中仅占6.8%、7.6%和8.0%,在服务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3. 服务对象

  调查显示,普通人群和大学生依然是高校在艾滋病防治领域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服务对象,其他服务人群相对比例较少。其中,在高校中实际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要服务对象依次是:普通人群、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家属。学生表示他们最愿意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服务对象依次是:普通人群、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家属、高危人群、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对象的倾向性,我们询问了“学生认为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志愿服务最应该关注的人群”这个问题,结果发现依次是:性工作者(13.9%)、吸毒群体(13.2%)、艾滋病感染者/病人(11.7%)、城市流动人口(10.8%)、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的家人(10.5%)、同性恋群体(10.3%)、其他高危群体(8.3%)、普通人群(7.6%)、治疗艾滋病的医护人员(6.8%)和大学生(6.4%)。

  4.服务参与情况

  服务参与情况包括参与相关志愿活动的形式和贡献的志愿服务时间情况。调查显示,在已经参加过艾滋病预防志愿服务的学生中,24.5%的学生仅参加过一次活动。但是有11.4%能够参加长期持续的志愿服务,21.2%能够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长期或多次参加艾滋病志愿服务方面,专业和年龄差异不显著,但是性别方面差异显著,女生(37.0%)在参与的人数上明显高于男生(28.3%)。年级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是艾滋病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比例依次是:三年级(48.9%)、二年级(41.5%)、五年级(25.0%)、一年级(21.9%)和四年级(15.8%)。

  5.对服务的效果评价

  大学生对自己参与的艾滋病志愿服务的总体评价如下:

  ①在活动组织方面,49.6%的学生表示满意,40.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②在自己表现方面,30.7%的学生表示满意,48.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③在活动效果方面,28.9%的学生表示满意,50.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

  ④在活动的社会反响方面,24.4%的学生表示满意,5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同时,在以上几方面男女生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6.对服务的培训需要

  调查显示,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基本上不能帮助他们胜任所需要的志愿服务。17.6%的学生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能胜任志愿服务的要求,23.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参加有关艾滋病的志愿服务活动有帮助。

  15.2%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相关培训,培训内容依次是同伴教育(41.9%)、志愿者培训(29.6%)和知识讲座(22.6%)。

  调查显示,63.6%的学生认为自己需要接受艾滋病知识方面的培训。其中大学生最希望接受的两类培训内容分别是“艾滋病预防和自我保护的知识”(21.4%)和“艾滋病本身的病理知识”(18.7%)。

  二、 建议

  在艾滋病领域加强志愿服务有利于遏制偏见和歧视,减弱污名化。如何与艾滋病共同生活(Living with AIDS)已经成为病人和感染者共同关注的需要,这一需要也要求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艾滋病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对相应的社会支持和关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注重志愿服务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结合,注重培育适合志愿者的土壤,通过倡导和组织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感染者和病人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交往与互动,将会引导和改变人们原来固有的一些观念,尤其是对在艾滋病领域最为严重的偏见与歧视有重要的改变作用。

  1、大学生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志愿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

  事实上,中国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本项目组成员在2006年对北京12所高校的大学生所进行的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把艾滋病与道德缺陷相联系的现象,其中较多的根据病人得艾滋病的途径来对对方的道德水准进行判断。大学生对身边得病的人的态度随着关系的亲疏程度而有所变动。(2)所以,相关部门针对大学生群体除了需要重视开展对普通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同伴教育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挖掘针对感染者和病人、病人家属、其他高危人群等不同对象的各个层次的服务,在服务领域和志愿服务的核心内容上都需要有创新和深入。2008年,本项目成员组织大学生直接服务队在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所开展的志愿服务尝试,就是一种可供参考的经验。

  2、大学生志愿者应该走出校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需要向社区进行有效延伸。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比较好的英国和美国,社区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最重要的阵地, 但是在我国,整个社区对艾滋病的感知和应对系统还没有完全出现,相应的志愿服务基本上是空白的。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在艾滋病志愿服务领域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能够通过他们的广泛参与和带动,大力发展在社区中的艾滋病志愿服务,不断营造和充实适合感染者和病人生活的社区生活空间,对于整个艾滋病防治工作也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大学生是艾滋病志愿服务中一支重要力量,对艾滋病领域的大学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基于艾滋病治疗和防治工作的转型,在医疗之外,艾滋病援助志愿服务已经广泛受到重视。在大学生中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来开展长期的志愿服务,对于提高艾滋病防治力度,增强在艾滋病防治中的社区参与和社会支持力度是大有裨益的。在这个领域,国外的学者早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对艾滋病援助志愿者的志愿行为的过程、动机以及感染者与志愿者之间的帮助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Omoto &Snyder,1995;Snyder &Omoto,1992;Clary &Snyder,1999;Omoto &Snyder,2008)(3),相比而言,我国学者在艾滋病领域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研究还很少,对这方面的系统描述、解释、预测和指导(4)都很缺乏,对大学生在艾滋病领域志愿服务的实践与研究是我们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

  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8年社会统计数据。 http://219.235.129.58/reportView.do?Url=/xmlFiles/303e354dab6e4e8fb929dba5560577c2.xml&id=a609b109e2864b6db86bd9ca0f073303&bgqDm=2008000。

  2.周晓春:《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动——2006年首都高校大学生艾滋病基本知识和态度调查》,发表于社会发展国际协会第十五届国际研讨会,中国香港,2007年7月。

  3.Omoto,A.M.& Snyder,M. Sustained helping without obligation: Motivation,longevity of service,and perceived attitude change among AIDS voluntee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Snyder,M. &Omoto,A.M. Volunteerism and Society‘s Response to the HIV Epidemi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1992.

  Clary, E. G., Snyder, M. The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9.

  Snyder, M., &Omoto, A. M. Volunteerism: Social issues perspectives and social policy implications. Social Issues and Policy Review, 2008.

  4.李林 石伟:《西方志愿者行为研究述评》,载《心理科学进展》,2010, 第18卷第10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