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20日 10:0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京华时报
12月17日,2010《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发布暨银杏伙伴名单揭晓在北京举行,5位公益年轻人成为首批银杏伙伴,获得连续三年每年10万元的资金及相关公益培训。
月薪5000以下占九成
报告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开展调研而成。调查团队搜集了5000多个各类NGO(非政府组织,本文专指民间公益组织)的联系方式,最终拿到451个NGO的成功样本,涵盖草根NGO、社团、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国际基金会、国际NGO。
调研发现,NGO招人难是普遍问题,尤其是草根NGO,而对资源相对充裕的非公募基金会和公募基金会来说这个问题好得多,状况最好的是公募基金会,有受访方甚至表示招人不难。
在招人困难的原因上,“待遇低”是最重要的原因。调查显示:NGO从业者的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约占90%,2000元—3000元段最为集中,占25.7%,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5000元以上的有11.5%;近4成机构未给员工上社会保险;67%的NGO从业者表示NGO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2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而在11.5%高于5000元收入的数字里面,薪资相对较高的国际NGO及管理人员又占了绝大部分。由此可见,中国NGO的低收入现象非常严峻。
需求旺盛人才难留
调查发现,过半NGO遭遇过离职考验。
目前中国NGO对人才需求迅猛,未来一年中,65.7%的机构有增加员工的计划,在最为缺乏的发展型人才中,筹资和公关传播岗位只有45.4%被满足,研究岗位只有30.1%被满足。但由于公益组织待遇低,发展空间狭小,公益领域内人才的快速流动难以弥补旺盛的需求。
公益人才报告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公益事业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方面是公益机构纷纷表示难以找到合适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质、有潜力的人才因为资源等限制,不愿意进入公益领域。
关于公益人才缺失对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制约性,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表示:“行业资源的瓶颈造成人才缺乏,而人才的缺乏,又使行业获取资源的能力更缺、更弱。人才缺乏原本是一个果,但是现在又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主因。”
对这种“有爱心、有激情、收入低、做事难”的中国公益人才现状,刘鸿儒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华现场无奈地表示:很多人称我们的公益群体是“热情高高,智商低低,傻傻地做好事的一群人”。
>>其他发布
首批5名银杏伙伴将获助30万
12月17日,经过对80名被推荐者的认真遴选,5位公益年轻人成为首批银杏伙伴,他们分别是:王奕鸥(女)、孙恒、陆非、曾世逸、梅念蜀(女),获选者分别在罕见病关爱、打工者服务、公益组织建设、农村发展、环保等领域工作。
2010年9月15日,南都公益基金会的尝试性新资助项目“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启动,项目创新在于:直接把资金投资于人,而不是给机构和项目。希望通过这种资助方式直接让优秀的人才更快地成长,让人才问题被关注。
银杏伙伴计划将根据入选者的自身需求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项目的不同时期,提供每年10万连续3年的资金支持,给予其基本生活保障、引导制定和实施3年个人事业发展计划、搭建人才成长支持体系,使他们在3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领导力,5-10年内成为其领域骨干或引领性人物,共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推动社会良性变革。
南都公益基金会希望经过1到3年的探索,把银杏伙伴成长计划培育成一个成熟的公益品牌项目,逐步扩大支持规模。未来10年内,南都公益基金会争取资助不少于200名银杏伙伴。
>>现场
海归老公益人落泪3小时
在当天的发布会现场,本来不是预定发言者的廖晓义的出现感动了所有人。
作为一名从事公益事业已经有20年、创建著名NGO组织“地球村”的老公益人,廖晓义当年在美国弃读博士、放弃绿卡回到祖国从事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工作。20年间,她尝尽了中国公益人的所有艰辛。
主动走到台上的廖晓义仍然忍不住哽咽:“我在台下坐了将近3个小时,哭了将近3个小时,中国公益人终于有这样的一天了!有这么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公益,关注中国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有这么多中国从事公益的人坐在一起,这种‘回家的感觉’太好了!看着你们,我心里要说的是,中国的公益是有希望的!公益中国是有希望的!”
台下更多的人含泪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