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09日 14: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 本报记者 张木兰
2011年1月11日,壹基金获得了合法身份,这一天因此变得不同寻常。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在深圳市民中心举行了挂牌仪式,至此,持续3年的壹基金“身份”问题尘埃落定。壹基金从此具备独立的法人身份,可以公开募款,成为了中国首个无业务主管单位且由民间发起的、具备公募基金会资格的社会组织。
消息传开,民众沸腾。因为在3个月前,2010年的9月,李连杰面对媒体语出惊人,称他苦心经营的壹基金可能中断。拿此前他心灰意冷时的话说,是因为“壹基金是一个已经出生的孩子,但是没有身份证。”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人士都对此事表示出极大关注,并纷纷献策。而在喧闹的媒体报道背后,一场筹划正在悄悄拉开帷幕。
就在李连杰面对媒体诉说困境的第20天后,刘润华致电王振耀(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原民政部官员),希望他能向李连杰转达深圳欢迎壹基金的意愿。
“他们还是不放心,王石先生约我进一步商谈。”在这一次会面中,刘润华表示自己的想法不是心血来潮,并对王石说,“请相信我,我们一定做得到。”刘润华的底气来源于自2006年以来深圳社会组织管理登记的改革。政策性保障是2009年7月20日,中国民政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的《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协议同意深圳市在民政改革方面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并赋予了深圳市直接登记公募基金会的权限。
几家欢乐几家愁。壹基金的成功试水让众多李连杰的追随者欢欣鼓舞,同时也让一些人不再平静。“那么壹基金转成公募基金会以后,无疑会在公众募款上对公募基金会形成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秘书长秦国英认为由于壹基金一直比较活跃,并且参与其中的社会公众人物比较多,聚拢了很多企业资源,“在募款方面有一定优势。”“壹基金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给现有的公募基金会带来压力”,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李伟也表示。
不同的声音的出现促使人们冷静思考:当下的公益环境是否真正需要壹基金带动“鲶鱼“效应?基金会向公募的转型究竟是不是大势所趋?开始有人建议相关的行政部门应该把握好公募基金会的准入标准,来保证善款的有效利用和基金会领域的健康有序发展。
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回应了:“登记的门是打开的,但并不是一哄而上,一定要保证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忠祥也认为,深圳壹基金注册成功,并不会带来太大示范效应,不会引发大量基金会寻求公募资格。
刘忠祥做出如此判断,与现有政策背景有关,自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非公募两类,经换证登记后,原有全国性基金会大多被登记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此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设立受到严控。刘忠祥承认,一直以来,官方对公募基金会态度谨慎,主要是担心慈善资源被滥用。据他透露,2004年至今,经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不足20家。反观非公募基金会却发展迅速,近年来,全国范围内,非公募基金会数量的年增长率都在30%左右,甚至超出了民政部的预料。
历史的经验也证明,由“私”到“公”的转变也并非全部让人满意。实际上,深圳壹基金并非首家民间背景的公募基金会。近年来,地方性民间公募基金会也已出现,例如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业内人士透露,北京桂鑫慈善基金会也正在谋求公募资格,北京市民政局对此态度积极。但据学者金锦萍的观察,这些基金会的表现都难以令人满意。“拥有了公募资格,也未必有这个能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