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如今,城市建设已然成为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诸如交通堵塞等老的“城市病”还没能消解,一些地方城市建设中又出现了新的“贵族化”倾向。
《人民日报》2月21日发文指出,一些城市热衷于表面繁荣、豪华的发展模式,忽视对百姓的服务功能;一些城市不顾自身经济承受能力,急于建设华而不实的新城;城市形象过度求新、求大、求洋,在推土机的轰鸣中,许多并未达到使用寿命的建筑纷纷倒地。城市化建设中的“贵族化”倾向必须警惕。
城市形象越来越光鲜亮丽,百姓生活却越来越闭塞狭窄,这是城市建设“贵族化”之后最直接的显现。但城市终归是大家的城市,城市建设、管理要以人为本,为不同阶层都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仅仅让少数高端人士享受城市化带来的美好生活。道理都懂,但实践起来却万分艰难。
在一些城市管理者眼中,一座城市的好坏更取决于外相的繁华与否。于是,每个城市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时,都忘不了建高楼、扩马路、修会馆,极尽所能地把繁华“外衣”穿在身上,内里的民生幸福感往往退居其次。“外在的美”比“内在的幸福”更易呈现,这恐怕也是城市管理者过于追求繁华的动力之一吧。
城市建设热衷于表面繁荣,除了那些能看得见的追逐GDP的动因之外,我相信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网易曾做过一个专题《中国没有上流社会》,该专题指出中国一直没有贵族阶层,以官为贵。敛财斗富,在古时的官场上颇为流行。如今的一些富人,不但继承了这种斗富的劣根性,攀比的对象还是国外的大款。他们相信,自己的衣着与消费方式,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价值,他们习惯把成功和金钱穿在身上顶在头上。
与此类似,城市管理者们也习惯于用“看得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管理城市的“成功”。他们并没有把这个城市里老百姓的生活品质放在首位:医院分布是否合理,幼儿园建设规模够不够,孩子们上学难不难,老人买菜方便不方便,这都不是城市管理者们竞相比较的对象。他们更在意城市的发展“品质”,偌大的城市,可以摆下无数高楼大厦,却难摆下一些菜摊。因为这些菜摊,无法为城市管理者呈现“身份”与“地位”。
城市,让人生活得更美好。这“人”不是少数的富人,不是少数的高端阶层,它更包括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当不少城市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公共服务行业都出现了高端化、贵族化的倾向时,平民百姓的生活又如何美好得起来?一些城市的新区发展起来后,长期没有建设配套的中小学和医院,平民百姓“看病难、上学难”,这生活又如何美好得起来?城市不是奢华比附的炫富场,普通百姓营造出的柴米油盐的世俗气,终归还是城市气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多少值得期待的是,两会前夕各地“十二五”规划纷纷出台,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成为各地方政府的施政导向,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这个时候,我想弱弱地问一下,如果城市建设越来越“贵族化”了,平民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数到底该如何提升呢?
公益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