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让每一笔善款都能找到去处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4日 10:1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京华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22日,中国红十字会启动了数据库筹款公益项目。网络时代,启动一个数据库项目并不是个什么大新闻,但对中国公益事业而言,这一行动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意味着,中国公益事业在平民化、常态化方向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中国红十字会启动这一项目的初衷,是要建立起一种面向个人的筹资模式——建立庞大的捐款人数据库,定期通过信函、电邮以及电话等方式,传播红十字理念,报告红十字会工作,引导个人慈善捐款习惯,让更多的个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有一组常被中国慈善机构引用的数据——在美国、英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个人捐款额占整个慈善捐款额的70%至80%,企业捐款只占少数。但我国情况正好相反,企业捐款占整个慈善捐款的70%以上,个人捐款额所占比重很小。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是因为发达国家人均收入高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一直以来,我们的民众并不缺乏公益心,所缺乏的是对公益的信心。从印度海啸、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日本强震,并不少见中国人踊跃捐赠的热情。但是,公益机构的不发达,公益组织网络的不完善,公益品牌公信力的缺乏,对公益机构腐败的担心,令多数意欲投身公益的普通人迟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们的迟疑?是因为捐赠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捐赠者权益包括多个层次。信息公开与持续、有效的沟通是第一层次。比如,捐款人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善款的流向、善款使用流程及使用效果等等。更深层面,则是民众有途径对公益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制度问责,以确保每一笔善款都能实现它的价值。

  中国的公益机构大多是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不少也沾染了官僚的习气,效率不高。中国红十字会的数据库项目的启动,给每个捐赠者建立信息库,为信息公开和沟通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也增强了公益机构的服务意识。

  中国红十字会的数据库项目的启动,为信息公开和沟通服务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捐赠者更深层面的权益保障,则需要通过网络技术之外的法律制度来确立和保障。比如,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确保公益组织是为公众而非私人或是集团谋利;建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估体系,对公益机构进行定期调查、听证、评估、鉴定;有完善的问责制度,公益机构一旦有损“非营利”行为,就会受到相应的惩处。

  社会公益活动的本质是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支持,不分地域、族群,不分收入多寡、地位尊卑,每个人平等地参与其中,平等地给予,共同提升人类社会的福祉。社会公益平民化需要公益机构改变自身形象,努力提供服务,建立起积极、有效的现代化捐赠客户服务系统,也需要一个良性的制度环境,给每一个致力于社会公益的民众以信心。

  一直以来,我们的民众并不缺乏公益心,所缺乏的是对公益的信心。从印度海啸、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日本强震,并不少见中国人踊跃捐赠的热情。但是,公益机构的不发达,公益组织网络的不完善,公益品牌公信力的缺乏,对公益机构腐败的担心,令多数意欲投身公益的普通人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