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男孩欲捐遗体遭医生冷对 捐献渠道不畅成为主因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4日 10: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一边是遗体短缺,一边是捐赠无门。早日在医院建立遗体捐献的“绿色通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清明节,在北京一家医院,一位名叫遂遂的外地男孩结束了与癌症的抗争,离开了这个世界。哀伤的父母决定捐献他的遗体,为医学进步做“最后的奉献”。

  然而,当他们为此求助身边的医生时,却遭到冷遇。医生告诉他们,自己去找红十字会联系。红十字会在哪里?具体怎么联系?这对夫妇一头雾水。于是,他们与医生发生争执,后惊动院方领导,才帮助联系到一家医学院,使其得偿心愿。遂遂的遗体虽然捐献了,但他的父母却高兴不起来。医者的冷漠,不仅挫伤了他们的捐献热情,也损害了他们对于医生的敬意。

  遗体捐献的曲折经历,令人沉思。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用于教学的遗体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临床教学及科研需求。由于缺乏人体标本,许多医学院校常见十几个学生围观教师解剖一具遗体的情景,即便在北京等条件较好的院校,也是8到10名医学生操作一具遗体,而按国际标准应该是2到3人。人体解剖学是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课,未来的医生们正是从志愿者的遗体上,认识第一根动脉、第一根神经,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一位眼科医生走上手术台前,至少要经历50次眼睛解剖的实践。很难想象,如果一位医生只看过人体图片和模型,而没有实际操作经验,谁敢让他做手术?

  作为器官移植供体的一个重要来源,遗体捐献匮缺也影响器官移植的开展。全国每年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手术量仅区区1万例。由于缺少器官来源,近3万名可通过角膜移植重见光明的盲人中,每年接受移植者不到1200人。而捐献一副眼角膜,至少可以使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国外一些国家的公民领取驾照时,其中一项就是选择遇到车祸是否捐献遗体。志愿者一旦出现脑死亡,医生会立即实施器官移植。当前,我国还未出台脑死亡法,极大地影响了器官捐赠的数量。

  近年来,遗体捐献在国内许多城市被逐渐接受,但捐献比例依然很低。据北京市红十字会统计,1999至2010年底的12年间,近2000万人口的北京市只有1088人实现了遗体捐献,平均每年200万人中仅有9人捐献遗体。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国人传统殡葬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也与捐献途径不畅、捐赠行为缺乏法律规范不无关系。

  眼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医学院校或医疗机构设立了“志愿捐献遗体登记接受站”,但捐献手续繁琐。从填写申请表、征得直系亲属同意和签字,到去公证、把申请表送回接受站,再到临终时由亲属通知接收单位取遗体,劳神费力的程序令不少志愿者尤其是年岁已高的老人望而却步。而当医院遇到即时捐献者时,怎样开通捐献渠道,有关法律尚无规定。这就导致了一边是遗体短缺、一边是捐赠无门的怪现象。

  作为部分生命的终点站,医院本是宣传和实现遗体捐献的重要阵地。尽管遗体捐献属于无偿行为,但医院绝不应冷漠处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否则就会挫伤遗体捐赠者的积极性。因此,早日在医院建立遗体捐献的“绿色通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