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慈善事业不要动机质疑 需要理解包容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26日 13: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针对有媒体质疑陈光标承诺所捐的项目多掺水,存在“捐款打折”情况,而作为其事业之本的江苏黄埔项目也陷入经营困境,陈光标昨日通过微博回应,称报道严重歪曲了事实,并通过视频展示捐款证明,更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4月24日《东方早报》)

  任何人任何事情,都可以被质疑,这一点毋庸讳言;事实上,陈光标所谓“暴力慈善”被质疑得已经够多。此番报道,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应,是因为它将质疑的匕首,从“高调慈善”转向了“虚伪慈善”的层面,那就是:陈光标慈善都是为了私利,充其量只是一种商业投资,慈善于他只是一种利用对象,而且是成本更低的交易捷径。某种意义上,这个报道已经将陈光标完全描摹成了一个玩弄慈善的恶人面目。

  这个报道在网络世界引发了针锋相对的讨论。于建嵘教授认为:只要陈光标没有利用慈善进行经济或政治交易,只要陈光标的慈善行为没有伤害到受捐的穷人,就是他高调甚至有点吹牛,我们还是要善待他。陈志武教授却认为:商是商,捐是捐,不能混淆,社会道德沦落始于混淆概念,否则就更恶劣,更是骗子。当然,大家都没有把话说死,都等待着媒体去调查陈光标“是商业投资还是捐赠”.

  可是我很怀疑,这样的价值判断,果真是媒体调查所能胜任的吗?陈光标也许确实因为慈善行为获得一些利益,比如更容易拿到一些项目,问题是,他之前的慈善是否就该因此算作所谓“商业投资”呢?为什么我们对各种领域的“赢者通吃”见怪不怪,偏偏要将一个慈善家因为慈善而获益视为零容忍大恶呢?

  正如首善之名可能是另外一些媒体的强加,因慈善而得益未必就一定是主动的追求和事前的策划,而不可能是别人的意愿和事后的意外。退一步说,就算是主动的追求吧,搞慈善肯定是要钱的,一边搞慈善一边赚钱也没有什么错啊,大的慈善家谁不是在这样做呢?合作伙伴更愿意把项目给慈善家,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慈善的间接支持,只要这里面不存在违法的因素,比那些动辄靠关系搞寻租拿项目,无论如何也要好得多。

  陈光标是很高调,就像他自己说的“捐了钱不说出来心里会难受”,但只要他的慈善行为是真的,的确有很多人得到了他的帮助,那么,在更多更有钱的人都只忙着投资移民根本不舍得捐出一分一毫的大背景下,这点吹牛的缺点又有什么不能容忍的呢?与之相比,更不能让人容忍的,可能恰恰是对慈善者的苛求--你只许默默做好事,说出来就是虚伪,如果再因此得益(哪怕得益之钱恰恰是支撑后续慈善的必须),那就是利用慈善,就是玩弄慈善。

  “非善即恶”的动机质疑,是对慈善行为最大的限制和伤害。在这样的苛求之下,有心慈善的人都会顾虑:我搞慈善会否被评价成虚荣,甚至是作恶?我为什么吃饱撑的要去惹这些麻烦呢?以无谓的动机论对慈善者苛求和责难,最终受损的必然是渴盼得到捐赠的穷人。事实上,现实中的慈善模样往往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铁板一块,正如“避税捐赠”是正义的,倘若我们将心放宽些,慈善者因慈善获益,难道不正是一个良性循环的慈善环境?给慈善者以宽容,抛弃那种对慈善动机的苛刻质疑,更多从慈善的实际效果和受益者的角度看问题,才更有益于形成一个健康、宽容的慈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