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方浩:助学,也应呵护弱者的尊严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4日 14:1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红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对于众多的贫困学生,社会各界理应给予关心与援助,但绝非只要奉献了爱心就可以得到一切正面的评价,因为在助学的过程中,出于对弱者人格及自由选择权利的尊重,也应该讲究助学的方式和方法。  

  据8月13日《海峡都市报》报道:本月11日上午,在福州威斯汀酒店举行的寒门学子见面会上,该报助学组邀请了24名寒门学子作为“绿丝带使者”,和爱心市民一一见面。一个半小时内,这24名贫困学生被全部认捐签约。 

  无疑,爱心助学值得赞许。我们的社会,需要爱,需要无私的奉献与帮助,需要这份春光融融的温暖。但对于寒门学子与爱心人士面对面商谈,然后以甲方乙方的形式签约,尽管签的是“爱心”,但这多少让人感觉到有种别扭与无奈。显然,奉献爱心也要改变观念,尤其是应当学会保护弱者敏感的心灵。同时,慈善资助事业更亟需制度上的完善,隔开资助者和受助者,让专业的慈善机构按规程进行统一的社会慈善捐助工作。  

  当前,有许多社会慈善捐助事业都是直接进行的,即由资助者直接援助受助者,即使有中间人,如学校、媒体、社团组织等,最多也仅仅是起到牵线搭桥的形式作用。这种一对一直接的资助方式其实相当落后,很容易让受助者在心理上产生自己是受施舍者,进而加强自己是贫困者、是社会弱势的心理认识。因此,这种慈善的资助方法,或者说是爱心的奉献方式,极容易伤害受资助者的自尊心,在受助者内心形成不良的阴影。  

  记得有过相关的新闻报道。2009年,在湖北省襄樊市的一次爱心助学活动过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以书信或其他方式对资助者说声“谢谢”。这事在当时反响很大。究其原因,显然不是学子们不懂得感恩,而是直接的资助在无意间加剧了弱者在心理上的压力,要他们去感恩,成了一种压抑的责任,令他们脆弱的自尊难以勇敢地担当。  

  正因为直接资助的慈善方式有诸多弊端,所以当今许多国家都以发展规范、统一的专业慈善机构为完善慈善事业的重要途径。资助者如果要奉献爱心,想为社会中的弱者出一份绵薄之力,那么就只能把钱物交由慈善机构,并无权指定钱物用于任何特定的人,也无权设置受资助人应该承受的义务。其后,慈善机构就取得了捐出钱物的所有权,按照预先制定的操作规程,向符合受援条件的人独立地进行各种慈善活动。通过专业化的慈善机构进行社会慈善事业,不但杜绝了施助者借提供援助之机给受助者设置限定性条件的可能;更有利于维护受助者的自尊和权利,让受助者感受到接受资助不是他人的怜悯和施舍,而是生存于社会之中所必然应当享受的一种权利。  

  的确,无论从慈善制度,还是从慈善组织上看,我国的慈善事业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但从理念上讲,爱心,首先关爱的应该是他人的心灵。尤其是对于寒门学子,弱势群体,爱的奉献,更应该百倍小心呵护他们的尊严。只有这样,爱才能真正在阳光下让每个人都变得坚强,社会,才能拥有至善至美的感恩。

热词:

  • CNTV
  • 爱公益
  • 公益
  • 助学
  • 爱心
  • 方浩
  • 爱心助学
  • 贫困学生
  • 绿丝带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