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北极生态遭受冲击;由于北极地区主权归属问题未达成共识,各国在科考、航运等方面难建立公约
新京报讯 北极地区被称为“气候驱动器”,对全球气候以及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但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范围的扩展,北极环境也正在发生改变,气候、物种多样性等方面遭受很大影响。近日,本报记者随东风日产奇骏北极之旅采访团队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采访期间获悉,对于北极环保尚缺乏约束性法律,全球统一的北极环保行动难以展开。
北极变化将影响全球气候
由于北极自然环境的恶劣,其生态存在也异常脆弱。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升温是给北极造成最大影响的因素。
随着海冰融化,海水水温、盐度和地面径流携带物等都发生变化,相关动植物物种也受此影响改变原有习性。海水与大气之间的交换也将相应产生变化,海水温度上升,北极冷空气的动力将会减弱,南下影响范围也缩小,造成中低纬度地区的干旱等自然灾害。
另外,全球海洋污染随着洋流到达北极地区,直接对整个食物链造成威胁。北极地区本身自然资源的开采也导致大量污染物质排放。
中国极地研究专家刘小汉教授表示,“北极是一个敏感区域,容易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相反地,极地的变化也会进一步放大影响到全球气候”。因此我国在新奥尔松地区设立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常年进行气象观测,这类基础学科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气候变化以及进行更准确天气预报都具有重要意义。
8国主权纷争致公约难产
与南极大陆相比,北极环境保护最大的问题在于环北极地区各国的主权纷争。
南极远离大陆,相对独立,任何国家不享有南极主权,各国公平存在,因此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和科学研究的公约更容易建立,执行也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而北极距离大陆近,北冰洋被环北极八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和美国)围绕,北极地区主权归属问题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各国因此在科考、航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均未能建立具有约束力的法律体系。
尤其是随着北极渔业、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北极航道的开拓,各国对于在北极地区宣示主权都持有强硬态度,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更加复杂。
中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站长黄德宏表示,“中国一直希望北极能够像南极地区一样,明确主权归属问题,各国应该共同开发北极资源,同时担负共同的环保义务”。
北极地区目前没有像南极一样综合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已有的一些协议约束力也不够。除1973年签署的《北极熊保护协议》之外,其他相关环保协议均形同虚设。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极8国曾多次召开“北极环境保护协商会议”并签署了“北极环境保护战略”(AEPS),但这些条款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各国依然将主权问题和现实利益放在保护北极环境之前。
■ 背景链接
北极熊因冰盖融化遭受饥饿
北极熊作为北极野生生物链最高端的动物,却因为冰盖融化而遭受饥饿威胁。据来自德国新奥尔松北极科考站的北极熊研究学者介绍,北极熊主要捕食对象为海豹,因此其活动范围是有完整冰盖和浮冰的近岸地区,一旦离开浮冰,就无法捕食。而随着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提前,也就导致北极熊捕食季节的缩短。该生物学家近年来跟踪的多只北极熊在夏季捕获海豹的几率大大降低,很多北极熊只能靠体内存积的脂肪度过夏季的三个月。
另外,由于冰盖融化,随着浮冰漂到外海的北极熊往往没有足够体力游回岸边,冻死在北冰洋中的熊只数目也日渐增加。
由于食物匮乏,北极熊越来越频繁地接近人类活动区域,但几乎所有接近人类的北极熊都难逃死亡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