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中年空巢”成新家庭形式:父母如何调适“心理空”?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6日 15:5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47岁的于至红家住南京市白下区,是南京市某企业员工。丈夫李晓舟48岁,是一名政府公务员。出生于1993年的女儿李诗语今年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今年9月,赴北京就学。

  “女儿上大学后,我和她爸经常打开电视发呆,根本不知道电视里演什么,最怕看到人家一家三口出去吃饭。”近日与记者聊起目前的生活状态时,于至红轻声地叹了口气,苦笑着说,“没想到,我们也成了‘空巢家庭'。”

  于至红的家庭现状并非个案。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异地就学、异地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以往出现在老年人群体中的“空巢”现象正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年空巢”群体日益扩大。

  记者粗略算了笔账:如果以2011年北京平均初婚年龄27岁(男27.8岁,女26.2岁)算,假设两年后生育子女,当子女18岁上大学时,父母还不到50岁。如果这些孩子毕业后就业、成家也留在异地的话,对于这部分父母来说,“中年空巢”加上“老年空巢”,时间可能长达二三十年。有专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中年空巢”将成一种新家庭形式,“中年空巢”家庭将成为社会家庭结构中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半夜爬起来,去女儿房间一个人坐着”

  “诗语,赶紧起床!”星期一清晨,于至红一睁开眼睛就冲着女儿屋里喊。过了一会儿,没听到回应,她才反应过来,女儿已经去上大学了。“都快一个多月了,我还是缓不过来。”于至红有些无奈。

  今年高考,于至红的女儿李诗语考上了北京一所不错的大学,一家人十分兴奋。9月初,于至红和丈夫李晓舟一起把女儿送到北京。但离开北京,于至红却难过了一路。夫妇俩本来打算送完女儿后去北京周边旅游几天,“真分开时,心像被‘抽干'了一样,什么心情都没有了。”

  回到家,于至红发现,原本的生活已变了样,整天都没事干,经常从这屋走到那屋,再走回来。

  女儿高考复习时经常学习到很晚,于至红总是在夜里12点起来,提醒女儿要睡觉,久而久之形成了“生物钟”,现在还经常这个时间醒来,一个人跑到女儿房间。看着空空的床,整齐的写字台,于至红觉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以前我总说她房间乱,让她收拾,现在不乱了,倒不适应了。”

  “翻翻她以前的照片,用过的参考书,我是又欣慰,又难过。欣慰的是女儿去奔远大前程了,难过的是以后我们两口子就孤独了。”于至红现在就盼着“十一”长假赶紧到来,这样诗语就回来了。

  因为总担心女儿在外面吃不好饭、生活习惯不适应、和同学相处不来等一系列问题,于至红机会一天要给女儿发n条短信,到了晚上,还经常全家开“电话会议”。

  以前为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夫妻很少吵架,现在孩子走了,于至红和丈夫吵架的次数反而变多了。“整天两人‘大眼瞪小眼',能看顺眼才怪。”李晓舟的解释很简单。

  “以前一直为孩子奔波,现在孩子大了,我们也‘解放',该过过自己的生活了,但却不知道怎么‘过'了。”李晓舟的话说出了许多“中年空巢”父母的心声。

热词:

  • CNTV
  • 爱公益
  • 公益
  • 诗语
  • 中年
  • 家庭形式
  • 新要求
  • 心理成长
  • 心理调整
  • 心理咨询
  • 父母与孩子
  • 新阶段
  • 家庭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