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7日 11:1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NTV综合
《鲁中晨报》:“我们的故事还未结束”曾经,一首《黄土高坡》响彻大江南北,“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让无数人从心底对那片黄土生出向往。千万年不变的黄土高坡也是落后的,为了通过教育改变这种局面,来自山东大学、安利支教团的学生们已经在这里坚持了11年。
近日,当第11批学生即将结束他们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离开这片土地时,本报记者来到这里,了解到这些支教生们的别样生活。在采写这组报道时,我们无意突出这里的艰辛,而更多关注的是这些从东部来的支教生们一年的工作所带来的各种碰撞,这既有对当地的,也有对全社会的,更有对这些支教生内心的。
一年支教 青涩大学生站稳讲台
从山西的省会太原出发,汽车经过三个小时的高速路后就进入崎岖不平的山路,走在这样的山路上,车辆经常要紧贴着悬崖边行驶。就在这样的颠簸和恐惧中又行驶了四个小时,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山西省灵丘县,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来自山东大学的4名支教大学生就在离这场战斗旧址不远的平型关寄宿制学校里任教。
当记者来到这所学校时,焦阳正在为初二的学生们上物理课,无论是板书、讲解内容,还是提问学生、布置作业,这名年轻的老师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这一切都会让人感觉她是一个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而在一年前她还是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科毕业生。
在学生们看来,这些大学生们不仅是老师,更是哥哥姐姐。家住灵丘县东河南镇东河南村的13岁学生乔娜说,老师们在讲课时都特别耐心细致,见识也比本地老师多,在生活中也给了他们很多照顾。“前两天地震时我们都跑到了操场上,老师们冒着危险到教室里给我们拿衣服。”乔娜说,地震发生在21:00许,当时大家都在上晚自习,一感觉到地震,老师们就组织大家有秩序地撤离到了操场上。
除了日常教学,支教生们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了“开心语吧”、“心理咨询”,这些特色教学都特别受孩子们欢迎。在灵丘县下关中学和上寨中学,还有7名山东大学的支教生。这些支教生们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从一名青涩大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并且用自己的所学为山区的孩子们输送了新鲜的知识,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
上课之外 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尽品尝
虽然来到灵丘县的主要任务是支教,但作为一直在象牙塔里呆习惯了的“天之骄子”,来到相对比较贫困落后的黄土高原这一年里,这些支教生们也品尝到了支教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在平型关寄宿制学校,三名支教女生高凤华、吕文静和焦阳住在一间十余平米的宿舍里,两个架子床、一个衣橱和一张桌子是这个屋子的全部摆设,屋子的一角放着一个电饭锅和其他做饭工具,那是前几期的支教生留下的。尽管简陋,爱美的女孩子们还是在宿舍里贴上了各种她们喜欢的图画,从而营造出 酸甜苦辣各种滋味尽品尝一个温馨的空间。“对我们来说最难受的不是住宿条件一般,而是不能洗澡,只能去县城里洗。”吕文静说,她们只有在每半个月大周末时才能去一次县城,每次进城大家首先做的就是两件事:洗澡、买水果吃。去年冬天有一次大家去县城时突然下起大雪,火车和汽车全都停了,但又必须赶回学校以免耽误第二天的上课,4个人找了半天才有一名司机答应送他们,折腾回学校时已是半夜时分。
在下关中学支教的4名男生住在一间窄小的教室里,相对于女生宿舍的干净温馨,这里更多了一些杂乱,衣服、篮球和各种杂物凌乱地堆放着,窗台上十余双鞋一字排开,很是壮观。在靠近门口的一张桌子上,两只小乌龟正在一个茶缸子里悠闲地爬行着,男生们捉来的蚂蚁在水面漂浮着,小乌龟们却对这些“食物”不闻不问。
在这里教七年级数学和生物的刘波说,一年的支教生活,他们尝遍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无论是面对艰难环境的苦闷彷徨,还是看着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满足,或是和其他老师们一起骑着摩托车外出游玩、打篮球时的畅快淋漓,每一个场景都已深深留在他们的心中,成为他们一生永远珍藏的回忆。
在支教中 内心经历碰撞和成熟的过程
当一件原本不属于某个环境的事物进入环境后,无疑会引起碰撞。同样,当这群从小就生长在东部发达地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支教生们,来到这片经济贫瘠、观念落后的欠发达地区时,所引起的碰撞无异于石子投入平静的河流。这种碰撞,既有对当地的,也有对全社会的,支教生们的内心这一年来也一直在碰撞着。
支教生高凤华说,在东部地区孩子上学受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当她来到这里时,发现很多孩子初中没读完就不上学了。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总喜欢让男孩子去读费用较高的私立学校(当地私立学校很普遍),这也就造成了类似平型关寄宿制学校和下关学校等学校里女孩子多于男孩子的现象。
对支教生来说,最努力做也最希望改变的就是当地的教育观念。为此,他们给孩子们讲述山外的大千世界,家访时劝说孩子的父母或是帮助那些学习很好却在辍学边缘的学生,为的就是让每一个好苗子都能成才。
仅仅依靠11个支教生改变当地教育的现状,无疑是不现实的,但支教生们的所作所为却能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这就为改变教育现状带来了一线希望。
和记者一起来到灵丘的安利志愿者孙志凤看到当地的现状和支教生们的生活后,当即通过当地学校联系了一个帮扶对象。这11年来,已经有很多像孙志凤这样的志愿者和不少家庭困难的孩子们结成帮扶对子,众多山里孩子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走出了世代耕作的小山村。
除了志愿者和孩子们结成帮扶对象,支教生们的行动也得到了政府、社会和热心单位等多方面的支关注。共青团中央、当地政府、山东大学、安利公司……许许多多热心的部门和单位都将自己的一份爱心和社会责任倾注到了这片落后的土地上。
一年支教,对当地教育的变化润物无声,这些支教生内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这里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使我可以沉下心来好好总结一下过去,规划一下未来。”支教生尹志明说,相对于大学时光的浮躁,在这里的每一天他都感觉过得很充实。
支教生于啸则告诉记者,一次他罚站一个不守纪律的女学生。“当我知道这个女孩家庭特别凄苦后,很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啸说,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轻易惩罚学生了,并且学会了把握学生们心理上的细微变化。
◇ 记者手记
愿每棵小树都好好生长
我在山西采访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把外面丰富多彩、五彩斑斓的世界猛地呈现在这些懵懂的孩子们面前时,他们是否可以接受?一个孩子的提问也印证了我的这个疑惑:叔叔,听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都要端盘子,那上大学还有什么用?这样没有开化的问题让人沉重。
支教生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就是这样一种启蒙,这既有对孩子们教育上的启蒙,又有对当地家长和社会在思想观念上的启蒙。当我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一名支教生时,他说,他们正在尝试进行分层教育,而现在孩子们最需要具备的就是知识,有了知识,孩子们就会有勇气和能力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听到这里,我从内心对这些支教生们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他们不仅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着我们这个教育资源还不均衡的社会,还一直在不断地总结思考,那种忧患意识让他们的内心变得更加成熟强大。
最后用一个支教生的日记来总结这组报道,这则日记的题目是《我们的故事还未结束》,中间有这样的文字:“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那一幕幕感动的场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件件难忘的事情,就像清晨的朝露,亦或是黄昏的晚霞,在不经意间荡起一道道涟漪,回荡在心灵深处。使得,我们要离开了,而支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