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郭海平与墨尔本社区艺术中心负责人在交流现场。 |
文_《三月风》杂志记者 白帆
图_南京原形术中心(除署名外)
据估计,每一万人当中,便有六十至一百二十人患有自闭症。自闭症患者懂艺术吗?他们的画值钱吗?这些病人通过作品销售养活自己吗?谁能帮助卖出去?……这一个个疑问将中国自闭症艺术逼向了绝境的同时,也在质问着原生艺术的未来。期盼寒冬结束拥抱春天的原生艺术,却渐渐在寒气的包围下慢慢等死。原生艺术究竟怎么了?
墨尔本社区艺术中心的画家。 |
表象:巨大的差距
2012年5月3日,纽约苏富比的拍卖大厅,拍卖师手中小铜锤子清脆地敲在桌子上——“Sold(成交)!”挪威精神病艺术家蒙克的作品《呐喊》,在那一刻创造了全球单幅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纪录——1.199亿美元。扭曲的脸颊,诡异的色彩,造就了一副不朽的世界名画。蒙克在画中,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展现了原生艺术迥异的艺术魅力。
西方的原生艺术至少已有100年历史,并形成了成熟的培养、研究和推广机制。而中国的原生艺术创作者要么在精神病院中康复治疗,要么在糟糕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用艺术充当生活的麻药。
现如今,大大小小的自闭症、精神病人的艺术展、拍卖会、义卖会并不少见,却看不到在嘈杂的环境里,产生公益和艺术谁是主角的感叹。媒体大唱赞歌,忽略了作品的本源其实是“艺术”,而非献爱心的对象。公益的施舍,更像是对创作者的一种艺术造诣的忽略。活动一结束,各路人马作鸟兽散,妄论市场,连一个草台班子尚未搭起。“艺术品虽是最高层次的心灵产物,但只有当它们能直接产生实质财富时,才能获得中产阶级的青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卡尔?6?1马克思关于艺术品市场提出过这样的看法。我们的中产阶级会青睐这样的作品吗?
原生艺术专家郭海平曾说:“艺术家是跟精神分裂症最渴望接近的职业。”由此可见,我国部分“准艺术家”们恐怕都集中生活在医院的高墙内了。创作环境的不自由,让很多有能力握起画笔描绘异想世界的人,在精神逐渐归并到“我们的轨道”后,长期的药物让其体力和精力丧失,也抹去了艺术上的天真和胆识。
六年前,和郭海平基本上同时起步的日本原生艺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培育出多位优秀的画家、雕塑家,在欧美引起了巨大反响,作品的成熟度高、艺术水准不俗,欧元成交价大多在5位数上下。更让郭海平羡慕不已的是,日本的培养机制更加积极,努力为这些“精神患者”营造创作环境,好作品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源源不断,还并不雷同,充满着奇思妙想,绘画、手工、音乐,无所不包。
“精神病患者像神仙一样快活。”郭海平羡慕日本和欧洲的社区精神病人艺术机构,他们在各种疗养机构画画,交由艺术机构运作。澳大利亚认为精神病人在医院封闭15天以上便是伤害,因此精神病人艺术机构在社区全覆盖……
墨尔本社区艺术工作室内景。 |
入侵:势不可挡的资本注入
提出“ 原生艺术” 理论的法国人让?6?1杜布菲,在最初并不觉得原生作品应该进入资本市场。在初期,他的收藏多是通过物物交换的形式从作者手中得到的,颜料、画笔和香烟是他最主要使用的交换物。他甚至觉得用金钱来衡量这些物品的价值,显得犹为不尊重。
但杜布菲忘了一点,就是无论这些画作出自谁人之手,都属于艺术品范畴之内。艺术品一经展出,就会惹得收藏家和拍卖行趋之若鹜,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开始形成。随着佳士得、苏富比等拍卖公司的接入和推广,原生艺术品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初具规模。
这和杜布菲所设想的截然不同,毕竟在他眼中,原生艺术作品是一种“非艺术的艺术”,是不能沾染上金钱的铜臭味的,所以反对之声也时而响起。他们认为,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已经很少有艺术家不为经济利益而创作。市场行情带动艺术发展,艺术成为金钱的附庸品,就连原生艺术家也不能幸免。精神病医院将艺术创作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创作不再是一种自发的创作行为。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广播、影视、多媒体等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社会的边边角角,即使是最边缘化的人也受到现代生活的干扰。现在的一些原生艺术家关注的是他们的作品是否能参展,是否能出售。在这些驱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作者可能会“根据市场需求”来改变原来的创作,损失了最为宝贵的“原创力”。
但不管怎么说,原生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对于原生艺术的推广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让更多人开始关心起这种艺术门类,为其以后的成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反观国内,郭海平的原形艺术中心,并不敢让自己收藏的作品出售,“优秀作品不多,买走了我就没有啦。”资本在这里没了方向。
5月23日,韩国能力艺术中心画室,中心的智障人画家在这里参加美术培训,绘画成品参与拍卖并用于支持艺术中心的经营运作。(摄影 路斐斐) |
内里:产售一体和高度私营
一个专业的、定位明确的美术馆是保护原生艺术品最好的办法之一。但可惜,国内的还没有一家专门收藏原生艺术的博物馆或者画廊。
1976年2月26日,瑞士洛桑市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正式对大众打开大门。让?6?1杜布菲把毕生的原生艺术品收藏都贡献于此。现如今,超过一千名创作者亲手创作的66000件作品珍藏在此。用面包屑做成的人物组像、用随手捡来的废铜烂铁拼成的雕塑、用自己发明的文字撰写的书法、用一片片马赛克粘贴的优美图案、抽取床单线编织的婚礼裙、用藤条编织的骏马,还有数米长的大幅绘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每年有大约有来自欧洲、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40000名参观者,他们成群涌向博物馆去发现原创的、颠覆性的作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分类明确、内容丰富的画廊、艺术馆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繁荣地生存着。澳大利亚视觉艺术收藏(COLLECTION ART VISIONARY),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边缘者艺术和幻觉艺术的私人收藏馆;欧洲,比利时疯人博物馆(MAD MUSEE),精选了来自比利时和世界各国的智障残疾人艺术家工作室的大约1300件,永久性地进行陈列;法国邂逅和发扬原生艺术(Abcd:Art BrutConnaissance & Diffusion)在欧洲原生艺术圈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于它不仅对原生艺术品的收藏和展览,同时兼作对此领域的历史研究,深入而扎实;拥有阿道夫等名家作品、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率真艺术收藏博物馆的德国夏洛特?6?1詹德博物馆(Charlotte Zander Museum)则以数量多(约4400多件)和品质高著称……
此外, 还有瑞士阿道夫?6?1 渥夫利基金会、美国伊利诺伊州直觉与边缘者艺术中心(Intuit: The Center ForIntuitive And Outsider Art)、美国视觉艺术博物馆(American VisionaryArt Museum)、法国里奇?6?1菲奇画廊(Galerie Ritsch-Fisch)、日本宫胁画廊(Galerie Miyawaki)等分别专注于精神病、智障患者、身体残疾等不同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可以进行大规模的规模展出。
可以看出,国外很多博物馆和画廊的运作,都是通过私人运作方式经营。例如日本的无境界艺术画廊(Border LessArt Gallery No-Ma)会和残疾人签订合作协议,在法律保护下,将这些作品拿到博物馆进行展卖,这种“定期收买”的方法不仅方便了创作者可以不为了画作出售发愁,也给画廊和美术馆带来了收益。无境界艺术画廊每两个月会举办一次收费展出活动,门票和艺术品出售的钱可以满足其独立运营的需要。
为了让艺术家安心作画,无境界艺术画廊还会和旗下的合作协会为这些人提供创作环境。共有44个工作所可以提供很多的画室和原材料。这样一种签约的关系,可以保证作品的稳定产出。
很大程度上,国内的创作仍旧处于“作坊工场”时代,家庭创作占了多数,生存、邻里、医疗等多重环境的影响,作品的数量不仅上不去,质量也是良莠不齐,高产、高质、高价的作品凤毛麟角。“大小环境都不好,这些创作者不是家庭饥困重重,就是碍于社会的偏见。创作水准不能保持稳定。”另外,我们缺乏一个有独立资本来将这些作家保护、培养的艺术馆或画廊。渠道不存,作品将附焉?
郭海平见过很多优秀的创作者,南京祖堂山精神病院张玉宝、王军,南京李奔,常州梁冰,福州吴美飞,海口小海。这些从未经历过专业训练的天生艺术家,对色彩形式与心灵的关系有着天然的敏感和表现力,令“正常人”画家可望不可及。“绘画上有天赋,只需要再稍微提一下就能成大器,可惜。” 郭海平眼睁睁看着张玉宝和王军在药物中逐渐丧失绘画能力,看着最合适大众推广的梁冰在忧郁中消沉,看着敏敏、雯雯等更多的“原始矿”无法“更上一层楼”。
这也是郭海平不得不找场地、建画室的缘故。毕竟像上海周惠明那样,参加国际大赛的作者太少了。中国原生艺术就如同郭海平画的那个Logo,在一圈圈旋转,看似生机勃勃,其实就像一只贪食蛇,咬着自己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