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爱心公益成“高危行业”?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 10:2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在去玉树的路上,被大雪困住的救援车辆。(资料片)

  7人死亡,多人受伤。

  这不是一次矿难的死伤数据,而是仅仅几个月间爱心公益人士为援助青海玉树灾区而付出的代价。

  在死伤背后,隐藏着公益人士、政府部门与现行体制的诸多尴尬。

  有人说他们死于压力

  “公益事业已俨然成为‘高危行业’。”长期从事公益活动的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残障人士医疗康复保健中心负责人祁永金说。

  “由于大多数的公益项目都在灾区、偏远地区,工作时间很长,但是由于交通等条件较差,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资助方所想的公益效果,再加上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很多公益人士都身患抑郁症、十二指肠溃疡、颈椎病、心脏病等疾病,面临着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力。”祁永金说。

  “公益工作面临的压力是不能以常识来估计的。”祁永金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今天,民和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门诊部,机构员工冻得瑟瑟发抖。为了资助方和受益人满意,我们也曾每天只吃一餐,不喝水不上厕所来节省时间开展义诊,我们的极限是一人每天接待140位患者。”

  “对我们来说,压力大是常态。”祁永金说,“白天我要接诊来筹集资金,真正公益上的工作要从晚上12点才开始,有时甚至会忙到第二天清晨五六点。”

  有人说他们死于“无知”

  青海青年志愿者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巨大的压力因素之外,“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环境较为艰苦,许多外地爱心人士对此了解甚少,准备不足”,“民间公益组织在安全保障方面缺乏很多知识”。

  其实,爱心公益人士所缺乏的信息在地方政府那里都可以获得。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咨询时说:“公益组织在进行活动前,一般都要先跟当地政府联络,做好策划和准备。”

  “但现在政府遇到的问题就是,许多自发的爱心人士‘来无影,去无踪’,不与政府接触。政府方面很难掌握其信息,更谈不上合理的组织和有效的保护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有人说他们死于无助

  “虽然很多自发的志愿者对政府不信任,但其实,我们并不是不想向政府寻求信息和帮助。恰恰相反,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帮助。”民勤志愿者协会发起人韩杰荣说,“但这种希望往往落空,我们只能独自面对那些有时令人绝望的压力。”

  2004年,甘肃青年韩杰荣建立了拯救民勤网,立志要还家乡青青庄稼、粼粼绿水。2007年,他们试图与政府开展一些合作,却在最后环节被无视,项目归政府,协会出局。2009年,他开始谋求不依赖政府、基金会独立生存。他制订了募资计划,但是所得甚微。

  据了解,当公益人士寻求当地政府帮助时,如果不是正规注册的组织,政府一般不予理会。有些政府会给公益组织提供支持,但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表示,能真正提供实质性帮助的情况并不常见。

  有人说他们死于无“名”

  “公益人士要求政府帮助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说,“因为公益人士不是跟政府对接的,而是和公益组织对接的。一个正规的公益组织去联系政府寻求帮助,就会显得比较正式、有地位,政府也会比较重视。”

  但“正规”的公益组织并不多。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博士说,民间公益组织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估计目前在全国已有上百万个,它们是公民自愿发起、为公益目的设立、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刘开明说,目前90%的民间慈善公益组织没有注册或是进行工商注册,没有注册的原因,不是因为不想注册,而是一直找不到门路。

  “现在民间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制度设计,基本上把没有政府背景的民间公益组织都排除在外了。”徐永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