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微公益改变人心 人心让现实美好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1日 13: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公益时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贵州毕节黔西县两所小学的学生本月初吃上了免费午餐,而为这些孩子加餐加营养的人并未现身,他们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网友。正是他们通过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募捐钱物,然后交由广佛等地的梁树新、丁黎、彭卫友、邓飞等实地操办,虚拟世界的仁心令人满意地转化为慈善行动。有赖于网友的慷慨承诺,只要这两所学校存在一天,为学生加餐的计划就将持续下去。

  这种做慈善的方式被称为“微公益”,不仅因为发动和组织流程大部分在微博上完成,更因为它所蕴含的人人都可以做慈善的理念。个人不是微不足道的,只要能聚集到一起,积少成多,星火照样可以燎原,可以踏踏实实地帮助到那些有需要的人。这次的受益者是营养欠缺的小学生,下回可能是其他受助人。微公益不是渺小的代名词,它含有足以改变贫困现实的强大力量。

  微公益在贵州取得初步成果,具体受托人当然也经受了波折,有人因此受伤,但自发结成的团队其执着令人感佩。他们要说服县里的教育局允许这样的尝试,要说服学校接受微公益的模式,要说服当地人协助完成送餐计划。从网络世界到复杂现实,他们仍然费了好大劲才跨越过来。想必等到孩子们领完餐,出来张罗的人才松了口气,网络上分明也能听到普遍的欢喜。

  困难依旧是有的,微公益一旦开了头,要如何维持下去成了大问题。个人慈善力量的集结是一回事,让聚集后的公益力量保持下去又是另外一回事。微公益希望政府能介入,承担起责任,这是最理想的制度安排,但也是最难达成的愿景。假如政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尽到了义务,又何来微公益参与的机会呢?疑问因此产生:微公益是否也要成建制地组织化才能走得更远?

  民间慈善的组织化要跨过一些障碍,但在最近一段时间,主要的障碍有了松动,也是利好消息。广东放宽了N GO的注册资格,北京也规定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在登记时无需主管单位,慈善机构的独立性得到很大尊重,这对微公益的发展无疑有促进效果。贵州的成功试验鼓舞了参与者,他们设想成立微基金,所募得的财物百分百用于项目,全透明运作,以维护微公益的成长。

  公益事业需要政治家思维、企业家运作和慈善家风骨,微公益要想继续取得人心支持,继续发挥绵薄之力,恐怕也要根据这三方面的要求寻找合适的平台模式。民间慈善挡不住,办法总是有的,方法也会比困难更多。实因微公益可以承接人心,并且在实践中改变人心,进而激励更多人参与进来,壮大慈善之心的规模和作用。因此,组织形式并不让人担心,好比有活水源头,自然就形成渠道。

  我们熟知种种不好的现实,比如贫穷、孩童营养不良、缺水、无钱医治疾患、突降的天灾等。这些现实可能只是一些老生常谈的新闻,或者根本没机会被人知晓,但它们无一不与受难的具体人群相随相伴。微公益已经积累可资借鉴的案例,原来每个人都能走进现实,突破网络和时空距离,介入这些现实,让它们好转。既然微公益能让彼此联系,削平那些困苦,何乐而不为?

  说到底,决定微公益能走多远的还是人心。大众切不可看轻个人的分量,确有必要响应微公益的呼吁,没有负担、自然地成为其中一分子。这非强迫,也非强捐,在强大的慈善机构之外,自由的慈善公益本该有这样的空间,这是最有魅力的一种慈善事业。慈善公益的兴衰不在天命,不取决于偶然利好,而终将由开放、快乐的人心赋予生命力。微公益改变人心,人心让现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