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艾滋病“手术难”源自疾病背后的道德指向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23日 15: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红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近日,中国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联盟撰写的《关于解决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手术难”问题建议》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手术难是艾滋病感染者就医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在各级各类医院都有发生。(5月22日《京华时报》)

  如果说普通百姓对艾滋病尚属于“无知”的话,那么,医生应该很清楚艾滋病的发病原因和传播方式,但为何还会出现“手术难”呢?我想,除了怕被传染以外,更有歧视和偏见在作祟。

  或许一位心理学家的回答道出了实质:歧视不仅仅源自知识的缺乏,更源自疾病背后的道德指向。

  我们的社会心理太容易给艾滋病贴上道德歧视的标签。一个人一旦被他人得知感染艾滋病,立刻就会遭到不检点的质疑。而这种歧视所带来的“病耻感”已成为歧视艾滋病的重要推手。因避讳“艾滋病”三字,北京某知名传染病医院“性病艾滋病门诊”,被更名为“皮肤病门诊”,其实根本不看皮肤病;而曾经高调试营业的大理男同性恋酒吧,也在舆论的下压力下未能正式开张。

  这种带有道德成分的歧视,极大地延误了艾滋病的防治。由于歧视,许多高危性行为者不愿意接受病毒检测,致使60%的患者未被发现,这无疑增加了艾滋病毒的传播风险;由于歧视,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苦难,而一旦失去生活来源,部分人极易从事传播艾滋病的职业;同样,由于歧视,某非定点医院2009年1季度~3季度术前检测发现感染者28例,其中21例可查到病历,其中6例实施了手术,15例未实施手术。

  因此,清除歧视,不仅要在科学上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更要从道德层面为艾滋病“驱魅”。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其《艾滋病及其隐喻》一书中所言:“对于艾滋病带来如此多的犯罪感和耻辱感来说,使其从意义、从隐喻中剥离出来,似乎特别具有解放作用,甚至是抚慰作用。”

  无论是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还是遏制艾滋病蔓延的层面考虑,消除艾滋病的道德歧视都是重要的前提。当关爱取代歧视,当温暖驱走孤独,艾滋病毒感染者收获的是尊严,社会获得的则是文明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