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老爷爷坚持捐款数年拒采访 落款“82岁老党员”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30日 09: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西安晚报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2007年起,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频繁来报社捐款,每次捐款,他都不说真实姓名。老人留下的"82岁老党员"的签名便成了编辑记者对他固定的称谓。不久前,老人又来为山区孩子捐款,记者提出想报道他,老人却生气了。无奈之下,记者悄悄地"跟踪"他,找到了他的家。看了老人的生活,我们流泪了……

  一次次来捐款,一次次不留姓名;我们以"82岁老党员"的称谓报道了他,引来的是读者"他究竟是谁?为了啥?"的追问和他的"批评":不要再报道我了,也不要再问我的情况……建党90周年纪念日前夕,他又一次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本报编辑部,拿出1000元要捐给山区的孩子。这次,我们想追根问底

  编者按

  他这些年来倾其所有,关爱贫困学子,关怀灾区学生,关心山沟沟里的读书娃,可自己却过着简朴到近乎贫寒的生活;他一次次来报社捐款,和我们的不少编辑记者都成了"老熟人",可他怎么也不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其他情况,只说自己是名"老党员".看上去,这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其中却凝结着一个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情怀和不为名、不为己、不为利的高贵品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将这组采访笔记连续刊发。也许,记者稚嫩的文字不能完全地展示"82岁老党员"的崇高境界,但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报道,能使读者更真切地了解真正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能够通过"82岁老党员"感悟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走过90年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能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

  5月30日下午,天气闷热。

  本报发起的"为山区儿童捐本书"的活动,进入高潮。"82岁老党员"又一次颤颤巍巍地来到了编辑部。

  花白的头发,朴素的衣着。行走时得扶着墙壁,偶尔还会站立不稳。编辑部不少记者编辑都认识他,但谁也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知道他就是"82岁老党员".

  说起这个称谓,还要追溯到2009年。那年,报社和一家企业发起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活动,社会各界极为关注。有天上午,一个老人来到报社说"麻烦你们个事情",然后颤抖着从衣服里层的口袋里拿出6000元现金要捐给报道中的贫困大学生。他听力很差,负责捐款的工作人员只能通过在纸上相互写字的方式和他交谈。他说自己有个心愿:"要为贫困学子3年捐款18000元".工作人员问他姓名,他不说。最后问急了,老人在纸上写下"82岁老党员"几个字就走了。第二天,我们就以"82岁老党员"这个名字报道了老人捐款的情况。

  之后,我们发现老人已不是第一次来报社捐款了,"为贫困学子3年捐款18000元"的"心愿",也并非老人的最终目标。

  有同事记得,在2007年他就来过报社,捐出爱心款6000元;2009年,除了那次为贫困大学生捐出6000元外,他还为"2009年西安慈善助学活动"捐出1000元;2010年5月,为"阳光书屋·爱心跑"活动捐款1000元;2010年7月1日,给"希望工程365爱心行动"捐出3650元钱;2010年7月30日,给灾区学生捐助3000元……

  报社编辑记者们印象最深的是今年4月玉树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报要派记者赴玉树采访,老人看到报道来到报社时,我们的记者已经出发,但他执意要为玉树捐2000元。老人说:"我不管你们用啥办法,把钱带到那里就行,这是我的心意。"后来我们委托前方记者将这笔钱送到了玉树第一完全小学4名孤儿的手中。今年5月,他又接连两次来到报社,先是为我们报道的被烧伤的、即将高考的学生小婵捐款1000元,后来看到本报组织为山区孩子捐书活动,又捐了1000元,还带来了一些书,他说:"这是我专门到书店买的,都是娃娃们看的书,送给山区的娃当六一节礼物。"

责任编辑:陈萍萍

热词:

  • CNTV
  • 爱公益
  • 公益资讯
  • 捐款
  • 老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