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据媒体报道,我国各级医学院校每年招录的医学生,约有60万人,最后只有约10万人能成为医生,造成了大量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全科医生匮乏,按照理想比例,中国至少应配备60万名全科医生,但我国目前只有7.8万人,且素质不容乐观。
50万医学毕业生转行,农村医生缺口53万——这就是医疗市场人才结构性失衡的现状。“医改推进了多年,核心因素是人,卓越医生改革是在为医改‘加力'”,这是医改专家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普遍评价。“十二五”医改规划指出,新一轮医改的重点是县级基层医院,力争到2015年让老百姓“大病不出县”。然而,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高学历的医生严重不足却是一个重要掣肘因素。
“医者仁术”,然而,要培育基层乡村医护人员的序列结构,显然靠“仁”是不够的。《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1年年底,全国的卫生技术人员一共620.3万人,其中,各级医院占了370.6万人,社区卫生站和乡镇卫生院合计却不足200万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全国医院数量共约2万家,而社区和乡镇卫生院(站)加起来,超过了7万个。《公报》还显示,2011年年底,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一共112.6万人,却要服务66万多个村卫生室。人少、流动性大、服务面广,这是乡村医生群体的真实写照。
“卓越计划”为培养乡村医生开了个好头:一者,它以市场化的“订单模式”为母版,改革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习惯,凸显“专才专用”特色。具体而言,就是探索“3+2”的初级全科医生培养新范式,深化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改革,培养能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的全科医生;二者,它以高规格的顶层设计为思路,立足基层医卫机构的现状,彰显制度的前瞻思维。该项目自2010年起,由教育部、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联合实施,目前已在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市)的68所高校连续3年招收定向培养医学生,已招录接受免费教育的医学生1.5万人,目标则是要“争取让中西部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能增配一名医学本科生”。
再过3年,第一批“卓越计划”毕业生就能回到家乡去,为乡亲们服务,为基层留下好医生。但从更长远来看,“卓越计划”也许只是留住乡村医生的第一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陈仲强就谈到,在县乡村调研中发现,“村医待遇不如兽医”:一是村医没有正式的编制,给牲畜看病的兽医有国家正式编制,有学历层次的要求;二是村医的继续教育没有着落;三是村医的收入,相当于所在村的平均水平或者略低一点。
可见,在“卓越计划”培养基层医生之后,更关键的还是要创设制度条件、完善续接政策,真正留住乡村医生。于此而言,起码有两点期待:最基本的是切实提升基层乡村医生的薪资待遇与发展环境,建议将其纳入到新医改的政策考量中去,关注基层乡村医生的冷暖,不是一种过渡安排,而应上升为国家制度,以宏观调控的力量解决医生资源配置中的两极分化;此外,应借鉴师资安排的轮替制度等,为乡村医生进城、城市医生下乡打通体制通道,防止职业位次的固化。
新医改的福祉要靠人来实现,在更广阔而艰苦的农村,基层医生的境遇某种意义上就是基层群众诊疗水平与医疗福利的“晴雨表”。“卓越计划”是留住乡村医生的第一步,有了这坚实的一步,对于均衡城乡医疗资源、提升全民医保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也正因为有了这积极的第一步,我们才对接下去的“每一步”充满期待,而乡村医生的未来,也当有更精彩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