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了解自我保护措施的程度 |
防灾减灾知识获取途径 |
接受防灾减灾教育的程度 |
今年夏天,接踵而至的台风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一些多年未遇暴雨、洪水的北方地区接连受袭,一些群众因缺乏防灾知识而伤亡。目前,人们得到的防灾减灾教育如何?为此,本报记者联合人民网共同组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调查结果如图。张芳曼制图)
一半以上人认为防灾、减灾教育不充分
专家认为地方政府重视不够、专业人员缺乏是主因
问卷调查中,51%的人知道一些各类灾害的自我保护措施、逃生技能,而非常了解的只有6%,表示完全不知道的也仅占9%。这样的数据表明,大部分民众具有基本的防灾、减灾意识,会有意识获取一些相关知识,但这些知识是否系统、准确,能否有效转化成技能,有待商榷。“灾害发生时,我们通常来不及深思熟虑,都是下意识采取行动,这就需要平常养成的意识和习惯,这是需要长期教育累积的。”北京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工作指导中心主任金辉谈到。
在调查中,有37%的人从未接受过防灾、减灾教育,经常接受教育的只有4%.“我们现在是重救灾,轻防灾,总是强调政府如何救灾,而对民众如何防患于未然,以及灾害突发如何应对较少提及。防灾教育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往往流于形式,应付差事,缺乏持久性和系统性。”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位梦华认为,如果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的投入,其实可以事半功倍,大大减少损失。
实践中,防灾减灾教育是润物细无声,比起救灾来说,缺乏显示度,往往不能作为官员的政绩,位梦华认为,防灾减灾教育要先从政府官员抓起,转变他们的观念和意识。同时,民众即使能接受防灾减灾教育,如果内容空洞、生硬,也很难真正生效。金辉认为,防灾减灾教育需要大量专业的科普人员,能够寓教于乐,而现在看来,这方面的人员极度缺乏。
不到三成人会准备急救用品
灾害风险因人而异,每个人要有自己的安全路线图和安全底线
调查中,被问及家中是否会常备急救用品,如救生包等,74%的人表示不会准备。而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家中会常备灭火器,会使用灭火器的也只有两个人,更有受访者表示“车到山前必有路”。
“防灾减灾教育也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加强的,与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金辉认为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防灾减灾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很多民众仍然存在依赖心理,寄希望于灾害发生时的救助。但救助的到达需要一定时间,同时,对每个人而言,隐藏的灾害风险及灾害发生的具体情境都是不同的,需要个人能够对自己的安全密切关注。
具体来讲,金辉建议,每个人要知道在自己生存的环境里可能发生哪些灾害,身边隐藏何种风险并如何预防,要对自己周边的可避险场所、医疗资源布局都有清晰的了解,制定属于自己的个人安全路线图。尤其当个人处于工作状态时,更要有极强的防灾减灾意识,因为这不仅关涉自身安全,还会影响公众,比如大巴司机绝对不能疲劳驾驶等,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职业安全底线。
教育要从运动式变为制度性
专家认为防灾减灾教育要纳入岗前培训
目前形势下,防灾减灾教育的形式主要为政府组织宣传、参与演练等,往往会不定期,流于形式,覆盖人群也非常有限。金辉认为,要扩大教育的覆盖人群,必须让企业和单位成为教育的主体,让防灾减灾教育成为一项制度,而不仅仅是运动。
香港劳动法规定,企业开业之前,必须要对员工进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只有接受教育的人员达到一定比例,方能准许开业。而且,在所有机构注册之前,也都有相应的要求,确保对人员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而在一些国家,防灾减灾等安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国民受过教育的比例在德国为80%.
金辉建议,要让防灾减灾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成为人人要学、必学的基本技能,与工作挂钩,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纳入各类企业的上岗前培训,唯有如此,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才能成为最基本的国民素质,并与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