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14日 10:1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闻周刊
《瞭望》文章:社区老人服务重情
我国空巢老人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城市和农村中的老龄群体如何安度晚年,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北京海淀区在去年重阳节前选出3000名具有良好的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长辈,对老人精心照顾,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方面表现突出的“孝星”;参选人中有工人、农民、退休老人、社区工作者、学生、军人、律师、企业家等,他们有的是几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社会老人;有的是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岗位上勤恳奉献;有的是积极参与社会敬老、养老、助老的公益活动。这种旨在进一步树立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线的各种孝星评选活动,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社区的范围,一般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随着改革的深化,由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大部分要由社区来承接;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居民与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目前,我国社区服务已经形成面向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幼少儿以及治安、救济、保健、教育、文化、就业、家务、环保等多个系列的服务内容。通过这些丰富的社区服务活动,使社区在“道德共同体”与“情意共同体”的深层意义上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让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过去,大多数北京人居住在胡同的四合院里,“尊老爱幼”在四合院文化中有着突出的体现。比如:正北上房必由大家庭中最年长者居住,整个家庭围绕着辈分最高的老者生活。作为长辈或年长者,对后生晚辈也呵护有加,对年幼者自然格外疼爱。孩子每天上学、放学,除了和自己的父母打招呼外,往往还和在胡同里遇到的老人或长辈打招呼问好,年长的人也会慈爱地关心孩子们。在院子里,“抬腿便进”是四合院或大杂院特有的生活氛围。无论一个大户人家还是若干户人家组成的大杂院,只要住户在家,从来都是家门大开,谁家有事,大家都会乐意帮忙。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大杂院里,很多人即便外出要锁门,也往往把钥匙放在院内年长者的家中。在胡同里,各家的信息公开,谁家老人要过生日了,谁家生了大胖小子,谁帮着隔壁大妈到药铺抓药啦,都成为街坊四邻“家长里短”的谈话内容,形成了开放的环境和独有的“大家庭”情怀。长幼有序,相互帮助,充满了亲情。
随着时代的变化,城市商住楼大量出现,当城市化生活打破了一座房、一户院的传统居住格局,代之以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建筑,特别是福利分房之后,邻里关系被厚重的防盗门隔开,良好的邻里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尽管大家朝夕相见,同上一座电梯,同出一座楼房的大门,但高楼大厦间互不相识、楼层间的住户“老死不相往来”的剧情则是每天都在上演。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和外出学习或工作的人员增加,使得社区空巢老人日渐增多。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约有1.69亿,其中40%是空巢老人,他们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城市和农村中的老龄群体如何安度晚年,已经由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
目前,一些社区针对空巢老人生活困难,实施结对子关爱举措,组织邻里平时注意关心独居老人的生活,两三天没见老人就敲敲门,进屋看看,结对子的邻居平时为老人买米买菜关心老人的日常生活。有的社区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有困难的空巢老人由政府购买服务,请家政服务员到老人家中料理日常生活。有的成立居家养老服务队,无偿地为独居老人做饭、送餐、打扫室内卫生,关怀老人的生活。还有的在社区实施“救助门铃”工程,在独居老人床头安装呼救门铃,有事可找邻居和社区解决。
在江苏省不少地方,打造出“邻里情”、“金乡邻”、“金阿姨”、“老娘舅”等一批特色品牌,从日常生活,到文教、体育、娱乐、残疾人康复,社区的服务对象和内容不断扩大,力求做到“敞开一扇门、能办万家事”,解决社区居民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苏州市沧浪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企业化运作的“居家乐”养老服务系统,让居家老人通过一部电话,就能24小时享受温馨、体贴、标准化的服务。而北京的一些社区率先开展在全市范围内建立新型的“老年饭桌”工作,这些“饭桌”的地点就设在社区内的餐馆中,老年人可以在这些餐馆优惠就餐,餐费的差额部分由各区民政部门和老龄委共同进行补贴。这些举措解决了部分空巢老人的难题,受到老人的欢迎。
王越: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地理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