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公益资讯 >

公益热情背后应有理性坚守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31日 10:1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光明日报 | 手机看视频


评分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顶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正当“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逐步淡出公众视野时,公安部治安管理局8月28日表示,自网民自发开展“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公安部建议“随手拍”发起人要谨慎从事,不能让无辜者心灵受伤。

  公安部的这一表态,再次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其实,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很多对该活动持质疑态度的人都在问,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是“宁可错杀一千”,还是“绝不冤枉一个无辜者”?同时也有人在问,家里面有儿童出来乞讨的,他的监护人是不是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呢?专业人士的质疑声更为强烈:这种“随手拍”的方式会不会侵犯他人隐私权?

  尽管有着各种争议,但是我们必须肯定“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良好初衷。从2011年2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上开设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引起了全国网友、公安部门和媒体的关注,各地警方在本地媒体的联动下,对流浪乞讨儿童进行排查。据媒体报道,在活动刚刚开始的短短十几天时间内,有多名乞讨儿童被成功解救。这一行动所展现的公民参与热情让人动容。

  其实很多网友参与这个活动,并不是因为“解救乞讨儿童”,而是将它等同于“解救被拐儿童”。不光是网友们存在误区,活动开展之后,很多媒体也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与“解救被拐儿童”画上等号,一些媒体直接将该活动命名为“微博打拐”。而活动开展的背景,也和“微博打拐”有着密切关联。2011年2月,湖北男子彭高峰通过网友微博转发孩子图片寻回被拐3年的儿子,让人看到了“微博打拐”的希望和力量。正是借鉴了这个成功案例,“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才得以大规模开展。

  当轰轰烈烈的活动逐渐平静下来的时候,也正是对活动进行理性总结的时候。当初舆论对该活动的力挺之声远远大过质疑的声音,活动中潜藏着的一些负面影响也被有意无意忽视。现在,在肯定该活动促进社会各界重视儿童安全的意义后,也要反思,我们是不是盲目夸大了微博的力量?公共知识分子在发动民间力量时,有没有审慎的估计?

  民间力量参与公益的热情可嘉,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不是习惯于在匆忙的行动中自我感动,而不是理性地权衡潮水般的热情中是不是附着了太多的“江湖义气”?如果没有理性制衡,那么一切汹涌澎湃的活动都不具备持续效应。

  不只是“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太多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践行公益中慢慢探索。但是不能忘记的是,热情背后的理性更为珍贵。

热词:

  • CNTV
  • 爱公益
  • 公益
  • 理性总结
  • 公共知识分子
  • 承担连带责任
  • 儿童安全
  • 公民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