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国网络电视台 > 爱公益频道 >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益计划 >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2日 16:4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1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网上报名已经结束。截至10月24日24点,共有130.5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比去年略少,还有16.8万人招录机关正在进行资格审查,整个资格审查工作将于10月26日18点结束。
从上述数据看,201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可能要略低于去年——去年通过审核的人数达到146万——但平均80人争夺一个岗位,以及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位报录比达到了4666:1的现实,还是让大家再次见识了“公务员报考热”。
需要注意的是,2011年公务员报考人数略有减少,还有客观原因,这就是有的岗位明确要求报考者具有基层工作经历,提高了“经历门槛”。此前有媒体报道,一些公务员职位在报名审核时,就对报考者进行委婉的“劝退”,提醒他们的经历没有竞争力。如果没有提高“经历门槛”因素,2011年公务员报考创下人数和最热门岗位报录比例新纪录当无悬念。
对于“公务员热”,舆论从2007年起就呼吁“降温”,而那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不过60万。可是,此后却逐年“升温”,2008年,报考人数达到80万;2009年报考人数突破百万,达到105万。
公务员工作本身的吸引力,包括工作稳定性、福利待遇的优越性、“官本位”社会中的为官情结,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这已经有很多分析,不再赘述。导致公务员报考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借用有关专家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预测——未来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持续严峻,“公务员报考热”与“大学生就业难”,将相生相伴成为常态。
根据2011年公务员报考已通过资格审查人员的情况看,报考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的共有32.7万人,其中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19.1万人,占58.4%。报考县级以下职位的共有79.4万人,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7.2%。仅后者一项,应届大学毕业生就达45.4万。如果再加上前者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公务员的大军中,应届毕业生将是“半壁江山”。
对于这些应届毕业生来说,报考公务员的心态,并非如一些评论所说,将其作为就业的首选——根据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查,首选为国有大型企业,其次为跨国企业,再其次为机关事业单位——毕竟公考招生人数有限,这次公考只有1.6万个职位,更多大学生是将其作为就业的一个出路,即明知希望不大,但却要去尝试一下。不少应届毕业生把考公务员当成了一次“练兵”的机会,这与他们在人才市场上见到用人单位就投简历,并没有太大不同。
可以说,公务员报考人数突破百万的步伐,是和大学毕业生从2009年的610万,到2010年的630万,再到明年的650万完全同步的。这么大群体的毕业生,只有10%尝试报考公务员,就将是60万以上!如果未来几年不出台进一步限制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政策,公务员报考人数必然保持在百万以上。
笔者认为,给公务员报考降温的关键之一,在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建立起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如何建立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这从公务员报考中就可以得到启示——据报道,距离截止日期还有一天,还有接近200个职位无人通过审核。记者发现,这些职位中有些是多年的“冷板凳”,比如职位要求非常专业的民航、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的海事部门等。这种持续多年的报考冷热不均,说明报考者关注的并非公务员身份,而是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包括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成长机会等等。
分析我国近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所做的工作,客观上说,应急的、短期的考虑多于长期的系统规划,没有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基层工作本身的吸引力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产业结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40%,而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产业,这导致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欠缺,只有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到农村基层。如果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能发挥所长,倒可双赢,可遗憾的是,在许多地方,基层工作的内涵并没有提升,大学生们就是到了基层,心中想着的却是以基层的经历去报考公务员,离开基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就业的选择,让大家把就业的目标局限在少数领域、少数地区、少数行业。
因此,要让公务员报考热降温,就需扩大就业的选择,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缩小各行业、各岗位的福利待遇差距。这实际上也是一个解决“就业焦虑”的过程。蒋理(上海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