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扬雷锋精神 建设文明社会——公益路上,我们“雷”厉“锋”行
8月29日,基金会中心网成立两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隆重的原因不在于“庆生”,而是因为这一天将要发布中基透明指数FTI,该指数是动态展示中国基金会的“透明英雄榜”。当天,与会者们热烈地在网络上发布这个公益透明的“利好”消息,然而,尽管信息汹涌,但回复者仍以公益业内人士为主。在“郭美美事件”之后,尽管各方对中国公益组织的透明呼声都日渐强烈,然而,真正推动中国公益实现透明的力量在现阶段仍不算强大,中国公益透明,尚行走在艰难“破茧”的阶段。
◎行业
透明呼声伴杂音
截至8月29日,中国基金会的数量已达2753家,其中北京地区343家。然而参加29日发布会的基金会仅有69家,此外,还包括8家民间公益组织以及35家国际机构。无论是公益组织从业者还是与会专家,出现在当天会场的,多半仍是老面孔。尽管近年对中国公益行业透明呼声日益强烈,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也在向透明方向努力,但在整个中国公益业内,“透明”仍非所有组织的愿望。
FTI指数系统开发专家、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在系统研发的10个月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有些基金会基本上没有任何信息公开,但是照样通过了年检,照样可以生存。有些基金会非常不透明,尤其是它的收入、支出、项目信息方面,但是仍然能够获得大部分的捐赠。同时,虽然国家对于基金会的收入支出比例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但我们计算发现,很多基金会在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收支比例情况下,仍然从容过关。”
在2011年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上,一位外地的基金会领导就曾对记者说:“透明只是这一群人的要求而已,我们没有筹款危机,发展得很好,干吗非要投人投力投钱自己去折腾搞什么透明?”
不必透明仍然可以“健康生存”,正是这样的原因,让为数不少的中国公益组织并不热衷甚至于排斥透明。
“向老百姓筹款是成本最高、难度最大的,因为募集的钱不多,你又要告诉人家钱是怎么用的,公募基金会大都有点政府资源,所以企业也愿意给这些基金会捐款,捐上一千万,基金会只要给企业写个报告说钱是怎么用的就行了,多方便。”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如此分析。
筹款不难、政府背景让许多中国的公益组织对透明不够积极,“在行业基金会方面有两类值得关注:一是人民教育基金会,二是各地的见义勇为基金会。这两个行业基金会透明指数均值非常低,值得社会大众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程文浩说。
◎公众
日常关注尚不足
“这两年每次发生负面事件,公众关注度都空前高涨,骂声一片,但真正平时我们想吸引公众来关注、推动公益组织透明,觉得太难了。”基金会中心网工作人员袁媛说。
作为近年推动中国公益透明最强大的一股力量,公众的力量一直为各方所重视,但公众如何能在没有负面事件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地参与到透明进程中,是许多公益人努力而尚未实现的期望。
今年以来,基金会中心网搞了两次透明日活动,通过网络、熟人转告等各种线上线下方式来让普通老百姓走进公益组织,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来了解公益组织的运作情况。每次透明日尽管做足了宣传工作,但最后的结果仍非常不让人乐观。第一次的中国扶贫基金会透明日一位普通公众的身影都没有,第二次的深圳市郑卫宁慈善基金会的透明日来了一些普通公众,也基本上是相关熟人带来的。
“公益事业的发展必须依赖普通民众的关注、参与,但目前除了丑闻时期,公众普遍对公益是不关注、不参与的,公益界的裸晒更像没有看客、孤独的脱衣舞娘。”瑞森德企业社会责任机构总经理段德峰用如此表达对公众参与度不够的无奈。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谈说:“如果我们费了这么大努力(做这个透明指数),而社会却不太了解,或者不知道的话,那我们的作用可能就没有这么大。”
让捐款人看到钱的清楚流向,从而决定是否捐钱,这是希望工程创始人、基金会中心网理事长徐永光很多年的愿望:“‘透明指数'最重要的价值就是给公众一把打开基金会透明大门的钥匙,捐款人可以参考这个指数‘用脚投票',通过了解哪个基金会的透明度比较高,再决定是否捐款。”
无论是给出钥匙也好,“用脚股票”也好,没有公众的关注与参与都是空谈,“怎么能让公众在平时像关注负面事件一样去关注日常透明,我真的觉得这是当前最难的。”袁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