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编
张在璇 冯振宇摄
舅舅回家
《四川日报》原高级记者 张在璇
我没见过舅舅,听母亲说,在我没出生前他就只身离家到炮火连天的抗日前线采访,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第一次知道我还有个舅舅是1950年5岁时随父母从上海回到北京协和胡同10号方家老宅。老宅有前后两个院子,在前院东南角立着一个碉堡样的灰色小木屋,2米多高,4尺见方大,做工十分精细,严丝合缝,关上门里面不透一点光。木屋进门的右手边开了一个32开书大小的“窗户”,上下两边有木槽,可以插上定做的木板和红绿玻璃。这座小木屋自然就成了我和哥哥玩耍的绝好去处。我们的淘气惊动了外婆,她厉声喝道:“都给我出来!这是你们大舅的东西,谁也不准动。”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家里还有个舅舅和他在外婆心中的位置。后来我知道了这小木屋是舅舅冲胶卷、洗照片的暗室,家里人谁都不去动它,直到1969年外婆去世都原封原样地保留在前院的角落里。
对舅舅的了解最初是听外婆、姨妈和母亲讲述,不系统也不连贯。外婆说,舅舅在中学读书时就喜爱摄影,是她花了7块大洋给买了一台蔡斯折叠相机,从此对摄影的酷爱使他一发不可收拾。姨妈说,舅舅经常带着一把雨伞,一个背包,背着相机徒步到处去拍照。他为人正直,读中学时同学李续刚(李在建国后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因开展革命活动被学校张榜开除,舅舅为抗议拍下布告留证据,为此被学校关了半日。还有一次是1933年,和他得知共同主编《少年先锋》刊物的同事诗人方殷被反动政府逮捕,不顾个人安危,迅速赶到方殷住处把所有进步书籍和宣传品清洗一空,致使来搜查的警察没找到任何证据。姨妈说舅舅在平津及冀、晋、察、绥一带拍摄过很多照片,1935年他写的通讯《冀东一瞥》深刻揭露了冀东伪政府无耻面目,用照片揭示了十分猖獗的娼、赌、烟、毒、走私等活动。他热爱祖国、崇仰真理,“一二 九”运动后他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还把姨妈介绍了进去。1636年12月,身为中外新闻社记者的他不畏严寒,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绥远前线,拍摄了数百张照片,写出了《绥远前线视察记》等抗战初期全国很有影响的战地通讯。1937年“七七事变”抢响后,得到消息的舅舅千方百计于7月10日抢赶到事变现场,最先报道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写出长篇报道《卢沟桥抗战记》并配发照片,向世界披露了事件真相。据姨妈回忆,这次采访舅舅曾被日本大兵所阻,因他个子高,又长得一头“斯拉夫型”的黄头发,加之遇事冷静,拿出了印有英文的“中外新闻社”记者明片,大概是“外”字吓住了日本兵,居然得以脱身,返回北平发稿。7月23日,又带上家中存留的40个胶卷,最后告别家人风尘仆仆匆匆地上路了。之后,家里人只能从报纸上了解他的行踪。母亲告诉我,那时他们在上海,父亲每天下午回家都要带回一张《大公报》,7月到9月晋、冀抗日前线署名特约记者小方的战地通讯、照片不断,9月17日和25日都还在《大公报》上看到,但自9月30日看到他写的《平汉北段的变化》就再也没有消息了。
从此舅舅就再也没有音讯。他留下的800多张底片一直由姨妈精心保存着,这是全家人的念想,但是在“文化大革命”“四人帮”横行时险遭劫难。这是我亲历的一段往事,当时社会上“破四旧”秩序很乱,放在家里很不安全,姨妈和母亲商量后她索性把舅舅的底片连同装底片的木箱交到她单位的“红卫兵办公室”由他们“保存”。果然没过多久,姨父单位的“造反派”到协和胡同老宅抄了家,连屋里的地板都撬了。如果这些底片仍在家里,其命运可想而知。文革后期,已退休的姨妈到单位工会去玩,看见一包用废报纸包着的底片散落在屋角的地上,已无人管理,就如获至宝地把它拿回家。又过了些日子,他看见单位食堂管理人员用舅舅装底片的小木箱卖饭票,就做了一个新的换了回来。这些底片终于躲过了这场劫难。
正是舅舅留下的这些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十五年前,陈申先生、冯雪松先生以极大的热情开始了《寻找方大曾》的历程,他们的书刊和电视专题片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我也从他们的“寻找”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舅舅。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冯雪松、陈申先生,谢谢所有关注方大曾的人们。
去年11月5号收到冯雪松先生快递来的他刚刚出版的新书《方大曾:消失与重现》,读后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舅舅又是幸运的,他短暂的一生虽然像一颗流星,但他耀眼的瞬间给世间留下了不灭的记忆,他的照片和文字通讯记录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现状,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画面,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舅舅短暂的一生像是一朵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小浪花,寻找他的踪迹尤如大海捞针。我非常钦佩冯雪松先生的敬业精神、勇气和才华,沿着方大曾最后的生命足迹,先后寻访了数十名有关人物,克服重重困难,查找了当年大量几乎有关的所有资料,终于寻回了舅舅散落在战地的灵魂。该书用纸上纪录片的手法,把受访者朴实的话语不加修饰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个有鲜活生命的方大曾:他热爱祖国,为人正直,崇仰真理,成功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华民族优秀青年的精神风貌,弘扬了为了国家兴亡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民族精神。从《寻找方大曾》到《方大曾:消失与重现》,经过十五年碶而不舍的寻找,我深深地感觉到,
一个充满生气,风尘仆仆采访归来的舅舅回家了。我想,舅舅的至亲,我的外婆、姨妈和母亲,若在天有知,定会喜极而泣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