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发言摘编

各界声音重现 2016年04月20日 12:14 A-A+

白继红 冯振宇摄

白继红 冯振宇摄

大局观蕴含崇高情怀 深调研练就过硬本领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研究室主任 白继红

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记者,通过对采访对象事迹的持续探求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品格力量,不只是具有超越个体的普遍价值,而且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冯雪松历经15年,对方大曾事迹的发现、挖掘、解读与再现,是一个有历史使命感的新闻人对另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的精神共鸣与惺惺相惜。如果说方大曾是在战争这种极端情境、在重大历史进程中用生命来见证、记录,从而放大了生命的维度,那么冯雪松对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人格体的眷顾与观照,则是在跨时空的历史追寻和同气相求的精神呼应中,为当下、为时代树立了新标杆、新价值。

这种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精神,其实就是大局观点和调研精神。

一、向着大局,奉献忠诚:这是冯雪松15年持续探求方

大曾事迹始终能够坚守职责的关键之所在

大局观,旨在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是战略起点。调研,旨在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是战术执行。二者结合,就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方可成得事功、成就事业、成全品格。这也正是冯雪松的可贵之处。

记得看过一个漫画叫《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挖水的人每次都挖得很浅,或深得不够,浅尝辄止或功败垂成,非常可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坚持到底都能挖到水,但是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是一定挖不到水的。这里,既需要基于大局观点的战略判断和精准着力,又需要调研精神的坚持不懈和深挖博取。只要找对了,认准了,就应该不轻言放弃,不半途而废,不忘初心,不计一时,不忧将来,执着前行。汪国真最广为传颂的诗《热爱生命》中“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就是这种精神的写照。“选择远方”就是定位大格局,“风雨兼程”就是矢志不移、无怨无悔地向心中的高地跋涉。这是最实在的职业成功学,也是催人奋进的励志箴言。冯雪松在探求方大曾事迹的道路上,正是实践了这种精神。

二、向着崇高,脚踏实地:这是冯雪松15年持续探

求方大曾事迹始终能够执着前行的力量之所在

现在讲大局观,讲深入调研,是针对时弊的,是有难度的。在当下,虽然没有方大曾时代面临的战火的洗礼与考验,却有很多糖衣炮弹的诱惑与虚浮喧哗的侵扰,互联网时代世俗化的驱动与大众化的参与,某种程度上加速新闻职业的“去魅”,使新闻职业的神圣光环与使命感召淡化,使得新闻之为业、为学,变得更加功利而琐碎。这也正是冯雪松的做法更显难得而珍贵的原因。

如果说方大曾是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选择了与国家同甘苦共患难、用自己的热情践行着一个中国人的气节和良知的话,那么,冯雪松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挑战、少数新闻文化从业人员宗旨意识淡薄、作风漂浮、缺乏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了脚踏实地、选择了耐心深入、选择了持之以衡,用执着的追求阐释着一个记者的理想与情操。这充分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新闻人,只有把自己嵌入到国家民族、历史现实的多维系统中,对党和人民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与方向,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陷入职业倦怠和职业迷惘,才能时刻铭记“我是谁、为了谁”,才能慧眼独具地在纷乱的世相百态、信息噪音中发现线索、抓住活鱼,才能让自己无论是做热点、冰点,还是盲点、难点都能点中要害,并常做常新、常新常做,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彰显“记者的发现力”,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为新闻事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冯雪松用15年时间持续探求方大曾事迹对我们最大的触动,或者说是对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和所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

可以说,就算认准了这个事业的价值,又有多少人能有这种坚持和勤奋呢?有句话说,很多人的努力根本就没达到拼天赋的程度。所以在“高山仰止”的时候,后进者更要“景行行止”,不负年华,莫忘初心,让自己的才华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绽放出更绚丽而久远的光彩。

编辑:张迪 责任编辑:
860010-1121050200